新界東北,絕不是香港人的新市鎮!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904

2014-06-25

新界東北,絕不是香港人的新市鎮!

梁振英說,新界東北是香港人的新市鎮。這只是借「香港人」的名義過橋,大搞利益輸送,變成中港富豪的新市鎮。

第一,東北首先是地產商的肥豬肉

梁振英發展的新界東北地區,早已被四大地產商在多年前以平價大量囤積農地。一旦通過計劃,地產商部份地皮即獲賠償,又或者可以原址換地發展私樓,連同地積比率,即可大賺100倍。有估計地產商可大賺1400億以上。

第二,東北是為中港兩地 “高增值產業人士” 而發展的新市鎮

政府發展新界東北,用以前政府的說法,就是進行所謂深港同城化,這也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下的方向,為中港兩地的 “高增值產業” 及 “高增值產業人士” 打開方便之門,減少他們的貿易障礙,進行兩地資本互換,這只是延續近年中港資本互滲的趨勢,如CEPA、滬港股市直通車等。

在東北起大型商場、豪宅,發展所謂大型商業區、高科技產業區、保留高爾夫球場,以及發展前海金融中心,也是為此。能否發展甚麼高科技或其他產業仍是未知之數,因香港過去數碼港、中藥港等都是失敗為多。但東北作為一個極具跨境地理優勢的大型商、住地產項目,卻是勢在必行。以現時鄰近地區的上萬元呎價,一般普遍民眾可以住得起嗎?

第三、財團壟斷型的新市鎮,東北是天水圍悲情城市的翻版?

政府雖也預留了3成的住屋用地予公營房屋,但這是否就等於規劃上可配合香港基層解決房屋問題?新市鎮的規劃一定就是政府宣傳的那麼好嗎?

天水圍不就是一個嚴重失敗的例子嗎?天水圍就是一個地產商用來掠水的悲情新市鎮的典範。政府被揭發與長實等地產商秘密簽署,政府在80年代已承諾不在該區再作另行發展,以免妨礙私人屋苑的商業收益。因此,天水圍出現極嚴重的壟斷,天水圍南被長實壟斷、天水圍北就被領匯壟斷。整個天水圍的生活物品昂貴、缺乏足夠的工作機會、又缺乏各類社區經濟體系以吸納30萬的人口。普通人要花大量交通費及時間上班,如無能力跨區返工養家則更易發生倫常慘劇。

天水圍根本是政府有計劃地進行的規劃暴力,將香港人推向財團的虎口,新界東北的發展也可能同出一轍。政府文件已表明,該區人口17萬,但只會有約3萬的就業職位。即估計超過6成的勞動人口均要跨區返工。同樣,東北的社區發展極有可能因為四大地產商壟斷而難以發展。

香港人的新市鎮是語言偽術,實際是中港富豪的新市鎮

梁振英說東北是香港人的新市鎮,絕對是他另一次的語言偽術,新界東北根本不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而背後隱含的問題實在多不勝數。東北只是中港富豪的新市鎮。所以,香港人實在需要要求政府撤回計劃。

東北開放,樓價大跌

https://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6%9D%B1%E5%8C%97%E9%96%8B%E6%94%BE%E6%A8%93%E5%83%B9%E5%A4%A7%E8%B7%8C-011047878.html

2014年6月24日

 

政府在新界東北邊境區做的,不是開發,也不是發展,而是開放。對了,是開放邊境,便利在東北居住的大陸人免簽證來港居住及就業,而新界東北新區與香港其他地區是不設邊防與關檢的。這是深港兩地融合的關鍵一步。這不是什麼秘密,二〇〇八年以來,港府及大陸已經公開說明,「港深同城化」、「一小時生活圈」在北京國務院規劃文件寫明,港府的規劃署的《香港二〇三〇》文件也透露端倪,梁振英在競選期間更是高調宣揚,當作是他治港的宏圖大計,只是港府目前到了撥款執行東北土地平整的時候,由於要避過風頭,便收起不提而已。

東北建屋,大陸人南下居住,是同城化的第一步,將來香港的功能與深圳平攤分配,兩地人民可以互相在對方的領域居住、就業和消閒。香港與深圳組成超級城市的結果,不講其他文化影響,首先講地價及就業。地價方面,一旦兩地功能分攤,地價就會拉近,香港靠近深圳的地價,深圳靠近香港的地價,而由於深圳與鄰近地區可以一環一環地連接下去,故此會一路拉低香港的地價,而在這個一波波拉低地價的過程中,地產商會賺盡油水,痛苦的是買下房產的中產市民。香港的地產商,積極囤地,他們已經賺夠了香港人的錢,現正密謀在深圳以及深圳的下一區域發展,賺下一批錢。

深港融合,成為超級大城市「香圳」,首當其衝的,是香港樓價會插水式下跌(貴價地段除外)。其次,是深圳人可以來香港打工,香港中下層人工仆街式下跌。

新界東北區的細節,是港府從來不向大家公佈的,例如核心問題:東北區是否有邊防?答案不問可知:當然不設邊防,否則深圳人不如留在深圳,來東北居住,圖個什麼?

預料來此區居住的深圳居民必可免簽證入境香港,變相長期留港,而這些持有東北房屋的深圳居民也可用出租的方式,令一間屋有幾十個人或家庭,可以手持租約而申請免簽證來港。一間東北區的住屋單位,法律上是可以無限量與租客簽署分租合約的,只要租客簽署答應不經常出現在住所,也容許其他人同時使用住所就可以。之後,租客憑合約去深圳公安局辦理免簽證的身份文件。

幾年前,香港人不是未見過香港的種票現象吧?選民登記是香港政府把關的,但一間屋一樣可以做到十幾個住戶,成功做到選民登記。而免簽證入境香港,是深圳公安局把關的。

游動的就業人口,由於他們缺乏在地的鬥爭工會,是僱主剝削的最佳對象。好多人可以來港長期居留,又可以兩邊走,就是香港就業人口大增,頂爛個市,到時雞都無得你做。

東北保衛戰,香港人一定要出擊,否則香港邊界失守,全城破局。當然,如果你是手持深圳物業的香港人,我恭喜你也來不及,斷不會要求你出手的。

吳大澂:新界東北一開,香港樓價哈哈哈

http://localpresshk.com/2014/06/nt-north-east-property/

 

哈哈哈是什麼,先賣個關子。2012年當時的候任特首梁振英接受傳媒訪問(報章亦有報導),表明「新界已經不再是從港島或九龍的角度看,香港最偏遠的地方,而是從整個華南地區的發展來說,一個相當中心的地方」。新界東北的開發,無論是政府規劃處的文件,還是梁振英當時的解釋,均清楚說明大陸人到時可免簽証進入新界東北。推而廣之,套用文匯報早於2008年的報導,新界將會發展成「香圳」,一個大陸人可自由出入的地方。

 

一國兩制玩完,樓價玩完

發展新界東北好明顯只是一個政策大方向的開始,往後整個新界甚至大嶼山,才是開發的重點,目標就是建造一個華南地區的「香圳」!香港人要反對港共政府開發新界東北,社運人士一直宣傳的環保、農業及當地村民的權益,其實只是次要的理由,最重要的,他們偏不說出來。新界東北一開,往後大陸人來港免簽証、來港就業、來港居住,來港投票(你話種票亦得),來港攞福利,來港搶學位,原來七百萬香港人的生計就係咁先。一國兩制玩完,香港玩完,樓價玩完。

是的,標題的哈哈哈就是玩完的意思。唔明?香港至2013年底的私人住宅(不包括村屋等樓宇)總數約為1,120,000萬個單位,當中港島佔29%,九龍31%,新界40%。為了方便解釋,我將這些住宅歸類為港人散戶持貨(Stock)。而跟據報導及香港各大地產商如新鴻基新世界恆基等的年報顯示,四大地產商在新界囤積的農地面積,總數約為90,000,000萬平方尺。假設地積比率為三,只是四大地商在新界的可建樓面面積就高達270,000,000萬平方尺,可興建385,000個平均700呎的私人住宅單位。開發新界,四大地產商的農地變成新樓推出市場,這些未起的私人住宅,我稱之為大戶派貨。大戶派貨,比例是港人散戶持貨的34%。

把香港重心由港九移到新界

以上數字,未計及早前黎廣得提及的政府閒置住宅用地。據其估計,政府閒置的住宅用地,可建樓面面積為278,000,000平方呎,可建400,000個700呎的單位。當然,此數還包含如新建公屋等公型房屋,因此可建的私人住宅絕不會有400,000個。但粗略估計一下,其半的200,000個單位,也佔散戶持貨的18%。也就是說,開發新界後,未來「香圳」及原有香港私人住宅可供派貨(Flow)的比例,接近585,000個700呎單位,是港人散戶持貨的五成有多!

開發新界需時十數年,大戶派貨,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派完,幾十萬個單位一次過推出。反正港共政府要把新界變成香圳,建造華南的中心,把香港的重心由港島九龍移到新界。大地產商配合港共的滅港政策,逐漸放棄在港島九龍等擠迫又愈來愈難開發的地方,轉到新界開發新樓賣派貨俾「新香港人」,順水推舟,順理亦成章。而且立法會不少「建制派」議員如吳亮星等,都是受薪地產商或建築公司的董事,在立法會功能組別護航下,發展方案的撥款又一定夠票數通過,加上社運人士有意無意的配合,將發展東北的滅港大計包裝成環保、農業及維權的小眾議題,主流傳媒又大事化小,不斷將議題聚焦「暴民」衝擊立法會。只要避免把發展新界東北變成反「國民教育」的翻版,引起全港市民的注意,大戶配合港共滅港,建造「香圳」派貨,成功只是遲早問題。

下一個廣州小悅悅

港人散戶眼巴巴望著大戶派貨,自己的持貨,卻苦無大陸人的熱錢承接,如何是好?立即快過大陸人搬去新界,買樓坐擁升值機會吧。唯一的小問題,就是你的兒女,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廣州佛山小悅悅

〈自由廣場〉香圳?

2014-06-19

http://m.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88813

◎ 白蓮達

近日,一篇在二○○八年於《文匯報》刊登的文章在網路流傳,這篇名為「『香圳』:新的國際大都會將要崛起」的文章,當中提及中國政府部署建設一個與香港甚為相似的國際城市,而文中提及的香港新界東北發展計畫,正為這個計畫提供土壤。

本月剛過去的兩個星期五,香港立法會就新界東北發展計畫的前期撥款進行審議及表決,受影響的新界東北村民及聲援村民的團體,於六日下午首次衝進立法會地下大堂靜坐,後來部分聲援人士與警方衝突。由於特區政府態度強硬,令愈來愈多市民出來抗議。十三日晚上,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下令加強保安,當晚多名示威者及社運人士遭警方抬走,部分被捕人士更直指警方濫用暴力,毆打示威人士。委員會亦因場外混亂而被迫宣布休會,下星期再續。

兩次事件中,立法會主席及建制派議員皆譴責示威人士的抗爭行動,甚至有人標籤示威人士為 「暴民」。令人更感到痛心的是: 部分民主派議員曾於三、四月赴台灣,到立法院聲援太陽花學運的學生,但他們對香港的示威行動卻持相反的態度,贊成立法會報警,認為阻止示威人士衝擊立法會才是正確的,他們認為和平表達意見才是正確的態度。

主流傳媒只播出示威人士與警方衝突的片段,令一般市民先入為主,認為示威人士在暴動搞事,令立法會議會無法順利進行。然而,走出來聲援的市民都很明白,香港特區政府正在漠視民意,粗暴地要強行通過此次撥款,若無示威人士的激烈反抗,這次撥款早已通過。為何香港市民甘願冒上觸犯法律的危險,仍挺身而出要衝進立法會?為的就是要阻止此賣港的割地計畫強行通過。

此計畫撥款一旦通過,不單村民會失去家園,全香港市民都將會喪失香港人的尊嚴和身分。

保衛香港邊界有錯嗎?

(作者為香港自由撰稿人)

新界東北發展:取消中港邊界,實現中港對接

政府撥款夷平新界東北農村,是為了方便在香港建設大陸商貿活動區,大陸人免簽證進入,取消中港邊界,實現中港對接,證據就在政府的《香港2030》規劃文件:

P.17: 娛樂中心:建議中的娛樂中心可包括各樣的設施,例如高爾夫球場、名店購物商場等,也可以設置度假酒店,以吸引內地(免簽通行證)海外和本地的客源。

P.18 : 中外商貿博覽園:……博覽園的成敗也取決於是否具備獨特優勢例如內地人士可免簽通行證進出。

P.35 中外商貿博覽園的功能:而內地人士可以免簽通行證到河套區內旅遊和工作,進出方便。

香港2030研究:http://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chi/wpapers/pdf/wpaper32.pdf

「香圳」:新的國際大都會將要崛起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4/23/WW0804230003.htm

2008-04-23 文匯

 

魏達志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深港「共同市場」的形成,其重大意義就在於有能力代表崛起的中國作為區域單位參與經濟的全球化競爭,並在這種生產方式與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中形成新的特大型城市,成為新的國際區域劃分中崛起的新的國際大都會。以衛星觀測地球上夜間燈光最亮的地方是香港和深圳,這是一個新的特大城市「香圳」將要出現的先兆。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引起了生產方式與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全球市場的重新融合、生產力的鏈狀佈局與商務流程的重構帶來了經濟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整合,深圳雖然是在珠江三角洲香港與廣州點軸貫通中形成的城市,但由於深圳與香港特別的地緣經濟關係,將共同產生新的國際大都會,並將產生新的經濟增長的極化效應。

特大型城市的發展規律

 美國學者弗利德曼提出的衡量世界城市的七項指標,包括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的集中程度;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主要製造業的中心;國際性的港口、國際航空港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等等的要求,深港國際大都會完全可以達到。世界城市的形成歷史已經揭示了特大型城市的發展規律,而深港國際大都會的形成恰恰遵循了這一發展規律。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是若干個具有相關性城市共聚的結果。一個國際化城市的建成,往往不是某個城市單憑自己的力量所能達到的,尤其是現代意義的國際化城市,一般都是由數個甚至數十個功能各異但互為補充的現代化城市組成的具有高度相關性的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共同作用的結果。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是世界經濟在全球化條件下激烈競爭的結果。當代國際化城市的發展的普遍現象是,一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通過城市群區域的共同努力和協調進步,逐步取得在國際上城市之間競爭的優勢地位,並通過競爭促成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逐步發展為一個國際性城市。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的地位是相對穩定與不斷變化的結果。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增長重心的不斷轉移,使得世界各國經濟此消彼長,在那些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迅速出現一批頗具實力的城市,並連綿成為城市群,巨大的經濟增量所產生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使得城市群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中心城市,才得以發展成為具有巨大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

曾蔭權提出港深共建世界級都會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步實踐與推進的結果。香港要成為世界級的特大型都市,並迅速超過目前與香港同等類型的新加坡等世界次一級的國際化大都市,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而深港一體化以及香港與深圳、廣州等共同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要想達到上述目的只是一步之遙。

 香港規劃署曾經於2001年間就深港之間2800公頃邊境禁區的未來發展向公眾諮詢,並將完成包括邊境禁區開發在內的「2030年規劃與遠景策略」的分析。香港規劃署預測,2030年後香港人口將增至900萬,流動人口可能達到31.5萬人,其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港人北上工作,深港邊界地區的置業需求將急劇增加。2800公頃禁區一旦開發,深港將開始真正對接。事情的進展遠遠突破了原有的概念性規劃,僅僅五年之後,2006年9月7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香港邊境禁區現有的總面積2800公頃縮減至800公頃,面積縮小達七成;不久,香港又於2008年1月11日公佈,決定將香港與深圳間邊境禁區的覆蓋範圍,再次大幅減至約400公頃,香港與深圳在一些地方僅一步之遙,由此而大大推進了深港銜接的速度和力度。

 香港特首曾蔭權審時度勢,於2007年2月1日在其參選行政長官的《我的競選政綱》中,明確提出「與深圳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建設世界級都會」,要求「建立雙方緊密合作關係,尤其是在科技及金融方面」,希望「協調兩地基建的興建和使用,發揮最大協同效益」。

 這一綱領不僅深受世人注目,而且得到了深圳市市長許宗衡的熱烈回應。3月25日,在深圳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對曾蔭權所提出的構想給予了熱烈回應:「這是深圳長期以來的強烈願望,在相關的研究報告,包括政府的非正式文件中,深圳早就表達出了這樣的願望」,「真誠希望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實現這一目標」。

 2007年10月10日,香港特首曾蔭權發表第三屆特區政府的第一份施政報告,表明將在任內推動10項重大基建工程上馬,其中在跨界基建方面的合作有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港深空港合作、港深共同開發河套等等。並且特別強調:我在選舉政綱中提出港深共建大都會,深化港深合作的承諾,深圳方面對此做出積極回應。我們雙方都認同這個目標,並初步就此交換意見,現階段我們正就機場協作和河套開發進行商談。可見香港在為有效應對全球化、並在國家發展整體格局中找到最恰當的角色定位邁出了新的步伐。

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真正組織單位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也是國家經濟發展需要與水到渠成的結果。中國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舉世矚目,中國需要在世界市場上更多的競爭力和制訂規則的話語權,中國需要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國家代表隊,中國更需要建立國家代表隊的戰略規劃和制度安排。

 正如著有《創新階級》一書的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撰文指出的那樣:「新的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的真正組織單位,他們產生大部分的財富,吸引大多數的人才,佔有最大份額的創新。」佛羅里達特地和地理學家合作,以衛星觀測夜間城市燈光,並驚異地發現地球上目前夜間燈光最亮的地方之一就是中國華南地區的香港和深圳,並且斷言這是一個新的特大城市將要出現的先兆,他甚至給了燈光連成一片的兩個城市取了一個名字叫「香圳」!(文匯論壇)

金針集 : 新界東北突變天 林鄭嘴硬骨頭軟

Friday, July 5, 2013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9%87%91%E9%87%9D%E9%9B%86-%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7%AA%81%E8%AE%8A%E5%A4%A9-%E6%9E%97%E9%84%AD%E5%98%B4%E7%A1%AC%E9%AA%A8%E9%A0%AD%E8%BB%9F/680810428602850

 

經過三個階段的諮詢,發展局昨日終於公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正式方案,面對村民的強烈反對,政府不但沒有改善方案,更沒有正面回應他們的訴求;更甚者,新方案似乎還有倒退的迹象!

根據昨天公布的最新文件,古洞北及粉嶺北發展區的就業機會,將會由本來的合共3.7萬個,增加至4.2萬個,驟眼看好像是一個進步;不過,兩個地區的預期居住人口,也由本來的13.4萬個大增至17.5萬個。

換言之,假如所有居民都在當區就業,則實際的當區就業率其實是由27.6%減至24%。再者,新方案並沒有在交通方面作明顯改善,而發展區附近只有本來已經逼爆的港鐵可以提供大型運輸服務,何況未來隨着沙中線落成,港鐵東鐵線的列車卡數更會減少四分之一,試問當區居民如何方便地每天跨區上班?說到底,原來經過9個月的研究時間,政府得出的方案反而加大了居民就業的難度,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此外,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就表示,新界東北是將來香港重要的房屋供應來源,彷彿沒有了新界東北,未來港人就無地方住了。但其實根據梁振英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由今年至2017年,每年的公屋單位供應是1.5萬個,直至2018年起,每年的公屋供應最少有2萬個。

換言之,按照這個建屋數量,直至2031年的公屋供應量應為33.5萬個,而反觀新界東北計劃,原來直至2031年,新發展區可以提供的房屋只有6.07萬個,當中的公屋及居屋更只有3.6萬個,即使假設3.6萬全為公屋,也不過是未來公屋供應量的10.7%!原來這個「非發展不可」、「中長期規劃」的「主要土地來源」新界東北,只能滿足10.7%的公屋供應量。

而其實這個新方案也狠狠地摑了林鄭月娥一巴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表示,政府不會全面徵地,反而會容許私人發展商在私樓用地和商業用地上,以原址換地的方式發展土地。換言之,就是接受公私營發展的模式,實有「益咗地產商」之嫌。

然而,查去年6月28日,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回應新界東北時,就曾斬釘截鐵地表示,政府將採取傳統新市鎮模式,以公帑向地主收地,原因是公眾往往將公私營合作聯想至利益輸送,尤其有數個發展商在區內囤積大量土地,因此政府將自行收地。

然則前後明明只相差一年,為何政府的政策可以完全逆轉?再者,林太現時官拜政務司司長,但陳茂波「竟然」也敢推翻前朝的說法,可見「好打得」的林鄭其實也非「唔惹得」。

事實上,外界對林鄭「好打得」之觀感,背後未必有很多事例支持。例如其中一件令人覺得林鄭「好打得」的新界僭建風波,就似乎以「好吹得」來形容更為適合。話說當年6月,發展局推出「新界村屋僭建物申報計劃」,規定不向政府申報的僭建村屋將會被拆,引發後來有近1500名新界原居民在鄉議局大樓外抗議,並焚燒「林門鄭氏」紙棺材,「威嚇」感十足。

然而,林太其後卻毫無懼色,強調從未考慮特赦僭建物,更指自己的施政作風是「速戰速決」,立場非常強硬!不過,原來這種強硬只限於嘴巴上,因為事實上,當局首先將申報期限由去年9月延長至12月,然後整個問責團隊近乎不再評論此事,直至上月在立法會質詢下,當局才表示截至今年5月,只是發出130張清拆令,當中只有4張遵從命令。

必須指出,同文紀曉風就曾分析指,新界起碼有3萬間僭建村屋,130張清拆令只佔0.4%。再者,筆者翻查政府文件,發現截至去年9月,屋宇署已發出111張清拆令。換言之,經過9個月後,當局只是多發了19張清拆令,而且至今未對任何違法個案提出檢控。所謂的「速戰速決」和「好打得」,原來僅此而已。

至於2010年馬頭圍道發生塌樓慘劇後,林鄭月娥曾表示會嚴打劏房問題,可惜到現在也不見有具阻嚇性的立法工作。筆者認真想過,似乎說來說去,林鄭「好打得」的就是2007年,她隻身到皇后碼頭「單挑」一眾保育人士,雖然的確是勇氣可嘉,但其實後來皇后碼頭也逃不過被清拆的命運,也不見得政府自此化解了和保育團體間的衝突。因此,與其繼續稱讚她「好打得」,不如大家加強監察政府,確保她「好做得」更好吧!

新界東北村民 憂遭地產商逼走

2013年07月06日

https://hongkongnt.wordpress.com/wp-admin/post-new.php?post_type=post

【本報訊】被諷為「加強版官商勾結」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引入公私營合作模式。早已在粉嶺北和古洞北囤地的地產商勢必加劇收地,趕走村民租戶,圖整合土地,符合原址換地條件。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狠批公私合作發展「遺害好深」。
根據新界東北發展修訂藍圖,被規劃作私人發展用地,土地上現有發展商或業權人可申請「原址換地」,即補地價後可自行興建住宅,但土地不能零碎,並要在限期前與租戶達成搬遷補償協議及遷出。
「邊個會賣自己屋企?」發展商恒基地產收購粉嶺北馬屎埔約八成土地,村民區晞旻的家佔地約5,000平方呎,四周土地已被恒基收購。她指,十多年前已開始有「艇仔」代地產商前來買地,「呢十幾年來都冇安樂日子過」。恒基要整合馬屎埔土地然後申請原址換地,區家勢成收購目標,她坦言擔心,但堅決不賣。
區晞旻憂慮,隨政府引入公私營發展模式,恒基會加快收地進度,重發律師信逼走村民租戶。古洞北七成土地由私人持有,古洞北發展關注組成員李肇華表示,多個發展商早年已囤地,再以短期租約租出予倉庫、車場等,可隨時收回。他堅持不遷不拆,「整個發展係不公義、官商勾結加強版」。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古洞北發展關注組和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下周開會,商討一齊佔領佔地170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批評政府不敢向富豪俱樂部「開刀」,卻要村民「祭旗」。另方面,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陳崇輝直言,政府臨時取消發展打鼓嶺和坪輋,令打算賣地或遷出的原居民失預算,村民將收集意見向政府反映不滿。

恐手段越見邋遢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辯稱,粉嶺高爾夫球場租約至2020年,但聲稱會檢討高球場用地。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踢爆,根據高球場地契條款,政府只需12個月通知期就可收回部份土地作公共發展。李永達認為,發展商務求整合土地以符合原址換地條件,「一定用晒所有手段逼你走」;且發展商和中介艇仔也會「越收越狼,收地情況越來越邋遢」。
另外,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昨向環境保護署,提交新界東北發展區環評報告,指出塱原將永久損失0.58公頃的濕耕地及9.33公頃的乾耕地,但損失的耕地影響只屬輕微至中等。
多家大行包括摩根大通、大和證券等,認為恒地最受惠政府開發新界農地起樓的大方向,股價昨急漲近4.9%,為藍籌地產股之冠。新世界、新地及長實也受惠,股價升1.6%至2.7%。 

【義筆容辭】融合不能說謊揑造理由

2012.11.30

http://kkp.org.hk/node/3976

最近政府的管治時興洗腦,竟借助政治新聞廣告;其中一段有關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叫人「睇多啲,睇遠啲,睇濶的」來接受這新市鎮,並表示港人住屋問題可獲解決。洗腦,實為灌輸不盡不實的訊息,以愚民而達統治者目的。

二○○七年因金融風暴,廣東經歷經濟蕭條、廠房倒閉、工運危機;另方面又不乏國內大款南下香港置業掃貨,自中央十一五規劃便提出「同城化」概念,即鄰近城市合併、貫通鐵路等,使資金人力流轉。自此時起,曾蔭權及林鄭月娥均有參與不同的深港融合計劃,如新界東北三合一發展、環珠江口宜區灣區,以至現在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等,其中環珠江口宜區灣區計劃太不成熟而擱置,這計劃竟將新界這香港的後花園變作接待內地客的前廳,着眼於打造數千萬人口的大都會,而一般人生活條件的計劃,如醫療、教育、就業等均付闕如,而現在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亦視新界為低密度住宅的大樓盆。

這純是內地給香港的規劃,香港官員湊合,得益者為參與土地投資財團,亦包括內地一些好大喜功的管治層。

不錯,香港人是要解決住屋問題,但幹嗎要建低密度住房區,低密度住宅為誰而設?一般香港人買得起嗎?不同的學者均指出,所謂香港地少人多,亦是一貫的假象,其中「本土研究社」引述房產學人姚松炎的文章前更指出:「政府一直隱藏二千公頃市區空置官地,卻不斷蒙騙香港人地少人多土地不足,必須開發那一百六十公頃的新界東北房屋,根本就是要借解決房屋問題之名包裝深港融合的意圖!」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其實大部份為農地,計劃中因收地而要遷移的人口涉一萬人,其中最受影響的為古洞、坪輋/打鼓嶺及馬屎埔的非原居民,他們很多從事耕作。這批居民數代繁衍,生於斯長於斯,表明務求保持原有田園生活方式,反對被規劃上樓生活於小方格之中,更非為索取賠償。

在不同的論述中,反對被規劃人士甚至表明並非反對融合,只是規劃須透明。在程序公義上,他們認為假諮詢,以及計劃的由來均為黑箱作業,他們反對被蒙在鼓裏,不公義地被擺佈,以致喪失權益及家園。

依照政府的規劃,不單新界農地不恰當地使用,更直接影響的,是喪失復興本港農業的機會。農業無作為,亦是政府製造的假象。復興農業,要有三個條件:一是為農夫打造有尊嚴的身份認同,讓年輕人投身行業;二是政府支持農畜業,多做農產科研及運作模式研究;三是給予耕地,即給予生存空間。袁易天等在馬寶寶農場的試驗,除農耕外,更引入鄰近社區參與的概念。這些概念,誰人有責任加以推廣,或擴展成政府漁農研究項目呢?香港漁農處連漁農業發展的目標也沒有,因為長久以來,政府覺得港人追隨中環價值便足夠了。年青人只有做樓盤經紀,原來就是這樣,政府想把新界變成大樓盤。這是港人的真正意願嗎?

融合,要開誠布公,要兩情相悅,互惠互利,不能硬來,更不能等同欺騙,揑造理由。

 

新界東北發展 梁振英官商勾結第一步 (土地監察主席 李永達)

2013年07月0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05/18323663

政府昨天發表新界東北發展新建議,建議以公私合營方式收地,取代傳統政府收地方法。這個傳統收地方法在很多新市鎮發展都有使用,而現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去年以發展局局長身份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時,便公開宣佈以傳統收地方式發展新界東北。
政府現時改變方法並沒有甚麼合理理由。政府若怕地產商司法覆核,更令人啼笑皆非。地產商已經不止一次以司法覆核挑戰政府。例如在去年審議規管一手樓花法例時,地產建設商會已多次提出要司法覆核,但只是靠嚇,最終沒有提出。況且,政府收地發展新市鎮,已是既定政策做法,地產商上法庭根本難以推翻政府決定。政府的另一個理由是公私營合作可讓土地更快變為住宅,推出市場,舒緩市民住屋需要。其實這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看法,地產商推盤速度,不是按政府的主觀意願,而是看市場好壞。好市的時候推快些,市不好的時候推慢些。過去三年,政府批給發展商七十五幅土地,共二千七百萬平方呎樓面面積。因為市況不好,這些單位沒有一個樓盤申請樓花出售,就是因為最近市況不佳。
政府改變收地政策,最大的得益者是地產商。因為以傳統收地方式,發展商以一、二百元收農地價錢,政府最多以五、六百元收回,令地產商每呎土地只賺幾百元;若地產商私人發展,就算計算補地價二、三千元,再加上建築費,地產商每呎地可有高達二、三千元的利潤,是傳統收地的十倍,新界東北發展地產商的總利潤可以在千億以上。所以難怪去年當梁振英一上台,地產商便大力游說梁振英政府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新界東北,政府最後屈服在地產商壓力下。梁振英說沒有人批評他官商勾結,新界東北發展便是梁振英官商勾結第一步。

 

梁振英一直強調市民房屋需要非常緊張,但在新界東北,政府只是將公屋及居屋的比例輕微增加到六成,完全未能顧及基層市民需要。政府其實並沒有增加新界東北公營土地總面積,只不過是將公營土地密度增加,結果私人發展商土地絲毫無損,現時輪候冊已累積了二十四萬人申請。
其實政府在現有法例及政策下完全可以收回所有土地,而發展商不可以有任何異議。就算退一步,政府在土地供應極為短缺情況下,亦應將地產商擁有的部份土地收回,以增加政府土地供應,興建更多公屋和居屋。但政府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地產商謀取更大的暴利。
很多地產商已經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十多年前開始默默低價收地。若沒有今次政府轉軚,地產商並不一定有很大利潤。因為這些農地要向城規會申請改變用途,不一定會獲得批准。例如恒地一幅可建六千個單位的土地的申請在二零零五年被否決,單單這幅土地恒地便可以賺取超過一百億以上。
政府今次決定劃定十多幅較大土地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較大幅土地一定是大地產商擁有,這種優待方式明顯是益大地產商。政府今次處處為大地產商開綠燈,令地產商得益,而一般市民得益很少。
在收地過程中,政府一般對小業主、農戶及牌照屋租戶非常苛刻。土地價格賠償不足,是常見小業主與政府發展衝突的地方,政府收地只提供每呎五、六百元的賠償,完全抹殺這些農地轉為住宅地所帶來的發展利潤潛質。例如對農戶方面,政府並沒有完善規劃考慮農業及耕作需要,而只是讓地產商將農戶連根拔起,對持牌住屋的租戶情況更為不堪。政府發展要農戶作出犧牲,但沒有安排這些人士直接上公屋,令地產商獲取暴利的同時要犧牲很多家庭基本的居住地方。
若果今次東北發展有甚麼人立即得到利益,當然就是梁振英。因為透過推行公私營合作模式,幾大發展商就可以在未來東北發展輕易賺取過千億以上的利潤;投桃報李,各大地產商當然以後會對梁振英大力支持。
昨天,是梁振英與大地產商大合唱的第一曲。

李永達
土地監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