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林鄭回應新發計劃齊失憶

2012-9-22

事到如今,原來貴為特區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可以隨時隨地「講過唔算數」,更哪怕你有聲有畫有字有圖,都一樣被當成是沒有事實根據。

關 於新界東北發展問題,行政長官周五傍晚公開表示,「把它所謂割讓給深圳或內地,或者將它變成一個『雙非城』,或是『深圳富豪後花園』,這些講法是完全沒有 事實根據的」,而梁振英認為可以支持自己有關說法的,原因有三,包括「是我叫停『雙非孕婦』來香港產子然後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這個政策」;「『港人港 地』是我的主張,亦落實了」;以及「我最近叫停深圳非戶籍居民來香港自由行這個政策。」

為以正視聽,老紀先要作簡單解說!

有關「雙非孕婦」,乃梁振英在欠缺法理基礎下即宣布之事,有關問題,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早前仍表示在研究中,故此,梁振英只是叫了而不代表是停,更遑論以破壞香港法治精神之手段來為自己玉成政績。

有關「港人港地」,存在的目的只為壓抑樓市泡沫,助港人置業,與「港深融合」並無矛盾;至於「叫停深圳非戶籍居民來港」,恐怕梁振英必須同時指出,是他本人 先親自宣布成功爭取擴大自由行一簽多行,即引入更多自由行在先,港人反對聲音在後,至於所謂「叫停」,亦只是暫緩計劃矣,更遑論他自己一邊才說政府政策不 會因市民反對而撤回,卻同時又為自相矛盾的行為邀功,令市民大感無所適從。

返回正題,市民擔心新界東北發展問題,亦源於梁振英本人親自公布 的鴻圖大計。時間巨輪稍回轉,回到梁振英當選後未上任前的那個春夏之交的6月,亦即是梁振英周五時口中所說的那個「我當選後和我上任後的那幾個月」,當時 梁振英接受親梁傳媒獨家專訪,大談6000億儲備搞好香港的大計,其中一個政策,就是開拓香港邊境以創「特區中特區」,可成為本港和深圳經濟融合的紐帶, 能地盡其用發展經濟,內地人和外國人均可免簽證進入。梁振英一直叫市民信任他,然而當相信他當日所言,卻原來可被當並無此事,甚至連曾經出現的願景也變成 泡影,難不成真如laughing哥所言,「信任一關是最難過?」

其實,新界東北發展跟深港融合息息相關,早在第一及第二階段已經有白紙黑 字寫明,按梁振英過去曾奉行的宗旨,包括政策不能隨便改動及「撤回」就代表「禁止」等,故港深融合這政策方針,不會貿貿然被「撤回」作罷,否則豈不是要 「禁止港深融合」?而這卻跟梁振英提出香港要人心回歸的方向背道而馳?因此,公眾實有絕對理由相信,港深融合是必然會發生也,更是有着事實根據也。

至於林鄭月娥,她對於發展計劃的模式多番改變立場,有線新聞就踢爆她在6月底時,才在最後諮詢中提出「傳統模式」這說法,然而之前卻一直是說會「公私合營」,真人示範如何朝令夕改。

據 悉,發展局今天會在本報刊登發展計劃的解說,欲釋公眾疑慮,包括是為發展新市鎮及重申當局會有賠償方案等。然而,預留的金錢,是為回購土地,受影響的非原 居民是否會獲合理安置,卻未有交代,而發展新市鎮的迷思,老紀日前已撰文解說。新政府勢繼國教科後再重蹈覆轍,似仍不明白,市民要求的,乃是公開透明的清 楚交代,而非再以語言「偽」術來左遮右掩。

來源: 紀曉風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cy%E6%9E%97%E9%84%AD%E5%9B%9E%E6%87%89%E6%96%B0%E7%99%BC%E8%A8%88%E5%8A%83%E9%BD%8A%E5%A4%B1%E6%86%B6/528839310466630

新發展區「被纂改」新市鎮 林鄭變卦曾俊華拒支持

2012-9-26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真面目」被愈揭愈醜,其真正的發展目的是為「深港融合」還是開拓土地,相信眉精眼企的香港人,自然一看就明,更遑論接連數月,無數港人早被密集式的語言「偽」術「訓練有素」,已不會再輕易上當「被說服」

反 對新發區計劃的聲音窮追猛打,主事的官員就繼續堆砌不同的說法來解畫,包括堅持該處為新市鎮,但同一個梁班子內,卻疑似有官員「幫理不幫親」。財政司司長 曾俊華昨天在啟程前往台北前,被問及東北計劃時,對「新市鎮」三字隻字不提,似未有對齊同一口徑;曾俊華又同時談及自己在十年前,曾負責有關方面的規劃, 既然如此,要了解整個發展計劃,似乎要「回到最初的起點」。

老紀翻查資料,時為董建華在任特首的2000年,亦即梁振英獲委為行政會議召集人的翌年。這一年,屬港人夢魘的「八萬五建屋計劃」,首度以85710個住宅單位而達標;同年底,特區政府展開一項名為《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為發展新界東北拉開了序幕。

「香港2030研究」最後在2006年完成。翌年,前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宣布,會發展規模不及屯門、沙田等傳統新市鎮四分之一的「新發展區」,而有關發展自然順理成章交由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負責。

由此路進,似乎可得出兩大結論,第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實非前朝產物,實乃隔朝董氏年代的長遠大計,令計劃「復辟」味甚濃;其次,發展計劃從來並非建設新市 鎮,充其量只是發展出如數碼港或科學園等新概念地區,而根據「香港2030研究」,新發區的存在更是跟邊境的開放,關係密不可分。

先說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他昨日現身有線財經資訊台的Money Cafe節目,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解畫,雖然議題惹火又影響社會,但一眾主持的問題毫不尖銳,令陳茂波幾乎可以大安旨意變相「賣廣告」。

有趣的是,過去特區政府面對爭議議題,還會召來各傳媒高層開「吹風會」解釋政策,在官場「初經人道」的陳茂波,或許正是想打破慣例,故捨棄現身傳統新聞媒體 平台作專訪解說,反以輕鬆方式,大談發展方向。老紀相信不日後,隨時可以見到陳局長以「師奶殺手」的姿態,亮相下午的婦女節目。

至於他在節 目中的發言,可讀性實不高,但由於陳茂波引用的資料疑有失實,老紀為維護公眾知情權,故有代其澄清的必要。他指出在發展新界東北以外,其他增加住屋的方 案,均要最少10年後才落成,而其實新界東北的發展計劃,預計要在2022年才有第一批遷入的居住人口,計劃更要在2031年才完成。屈指一數,又何嘗不 是要10年之久?如此解畫,實令人更難明白發展新界東北何以可以更快提供住屋予港人,更遑論老紀說了多天的杯水車薪問題。

陳茂波昨天仍一直 堅稱計劃是為發展新市鎮,老紀連日來,先後循計劃的人口容量及交通配套分析,力陳了所謂的新市鎮,根本只是一個包裝用字,反而種種證據顯示,三個「新發展 區」實近似促進「深港融合」的邊境重鎮,但梁班子內,就疑似有官員持「不同聲音」,這個似乎「幫理不幫親」的官員為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他昨天啟程前往台 北,臨行之時回答傳媒有關新發展區的提問時,竟隻字不提「新市鎮」三字,口徑也跟其他人略有不同,包括就是否堅持棄用公私營方式發展時,他就稱「一般推行 傳統性的做法」(即收地),他同時再主動向記者提及多年前的「往事」,「我記得差不多十年前,當時我是負責規劃方面,我們已經開始計劃在這方面(開發新土 地)做開拓 ……」

曾俊華的一句,一言驚醒夢中人,似乎要了解整個發展計劃是否為要發展新市鎮,得從計劃的源頭入手。究竟,香港為何會出現一個開發新界東北的計劃?

老紀翻查資料,原來上任特首曾蔭權,在2007至08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十大建設」其中第十項,率先確實地提出香港要有新發展區:「為紓緩已發展地區的壓力,以及應付人口增長帶來的土地需求,我們必須從速籌劃新發展區的工作。」

「新發展區」限基層人口

之 後,他更特別再點出「新發展區」的「特色」,「新發展區計劃規模會較小,不及屯門、沙田等傳統新市鎮的四分之一大小。新發展區會提供土地作住屋、就業、高 增值及無污染工業等不同用途,透過全面規劃,提供注重優質生活空間,以及為住戶和用者提供便利的另類居住選擇」,而當時建議的新發展區共有四個,除現時的 古洞北、粉嶺北、坪輋和打鼓嶺外,更有位於西北的洪水橋。

研究這個新發展區計劃的工作,理所當然交由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處理,她當時 就曾公開表示,隨着人口增長放緩,本港未來不需要有大型新市鎮落成,只需要建立新發展區,而新發展區將來也不一定是住宅區,不排除可以規劃為教育城或科技 園,「唔一定係教育城,可以現成嘅大學搬入去都得」,既是「不一定」,由此可見,熟知計劃的林鄭月娥,似乎一直深知新發展區,首要目的並非要解決人口與住 屋問題。

其實,林鄭月娥在今年6月卸任在即(亦其實是升官在即)接受傳媒專訪時,亦曾再就新發展區計劃再抒己見,而當時她就改稱有關地點為 新市鎮,稱當中的公屋比例,未來絕不能超過五成,以免重蹈天水圍的規劃失誤。按她解釋,是避免有關社區充斥低收入人士,重現天水圍的社區問題。事實上,新 發展區內擬訂的,本就屬高增值產業,本來就非公屋住戶人口從事的工作,由此可見,新發展區的規劃,從來都不是為香港一般人口而設計,來自專業界別的中、高 產階層,似乎才是真正的受眾,故所謂解決港人的住屋需要的說法,似乎已不攻自破。

然而,新發展區計劃的源起恐怕更早,因為按曾俊華的說法,似乎可追本溯源至他出任規劃地政局局長之前,即2000年。

翻 查時任特首董建華當時發表的《施政報告》,當時規劃地政局的主要工作方向,就是進行一名為《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計劃,目的是在土地用 途、運輸、基建發展及加強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合作方面,訂立長遠策略,為香港日後的發展制定藍圖。曾俊華翌年出任該局局長,亦同時接手了有關的工作。

事 實上,發展新界東北的建議,本身正是來自這個《香港2030研究》(亦由於研究在2006年時完成,翌年才成功上馬),而在完成的報告中,就點出了發展這 些新發展區的好處,卻沒有指出有需要再發展它們成為新市鎮;此外,報告又回應了珠三角的發展規劃方向,認為未來地區將成為「一脊、三帶、三軸」體系,其中 「一脊」,就是指「廣州—深圳/香港和廣州—珠海/澳門」,「深港融合」似乎早有伏線。

2000年時,共有85710個住宅單位落成,「八 萬五建屋計劃」首度達標,港人惡夢開始;同年底,《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展開,特首梁振英就在1999年7月1日獲委為行政會議召集人,可 以如願服務港人,以他勤奮的性格,這些香港未來藍圖大方向,又怎會沒他份來出謀獻策?

來源: 紀曉風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6%96%B0%E7%99%BC%E5%B1%95%E5%8D%80%E8%A2%AB%E7%BA%82%E6%94%B9%E6%96%B0%E5%B8%82%E9%8E%AE-%E6%9E%97%E9%84%AD%E8%AE%8A%E5%8D%A6%E6%9B%BE%E4%BF%8A%E8%8F%AF%E6%8B%92%E6%94%AF%E6%8C%81/530501263633768

金針集 : 新界東北「原區安置」倒退35年

2012-9-26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天晚上出席有線財經資訊台《Money Cafe》節目,大談東北發展。期間他又指,由開拓土地到規劃成事要十年、八年,指上屆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遲緩,現在要急起直追。然而,筆者左看右看現時 政府第三階段諮詢方案,卻只看到政府規劃和安置工作,倒退不只「十年八年」。

話說陳茂波局長上周在港台節目斬釘截鐵、指敲枱頭、貌似正言厲 色地說:「我哋絕對唔會咁無良,走去滅人條村!」意思即發展收地之餘,還會原區安置,以及有合理賠償。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也信誓旦旦,指政府已在規劃 中預留土地興建公屋,協助寮屋居民原區安置。不過,政府的原「區」安置,原來有很大的斟酌餘地。

根據政府現時提供最新規劃圖,三個發展區中只有古洞北及粉嶺北有公屋,共佔七幅土地,其中一幅位於古洞北西南角、面積約3.2公頃土地,就是興建公屋以供居民「原區安置」。如果現時設計圖則大致和日後發展相似,那麼,屈指一算,這類公屋合共有五座。

但 問題是,新界東北三區分布其實相當遼闊。以坪輋為例,和古洞北足足有10.8公里之遠,步行往返現時需兩小時有多,即使駕駛也要21分鐘,等如現時坐港鐵 由九龍塘往太和的時間;但日後坪輋區居民接受「上樓」方案的話,幾乎肯定要遷往10公里以外的古洞北公屋。這個安置安排,較35年前為發展地鐵荃灣線而要 遷離三棟屋的方案還要差。

當年是1977年,荃灣三棟屋後排的古屋正正在規劃中的荃灣站隧道之上,居民反對迫遷,多番與當時的荃灣理民府交涉。最終村民獲金錢賠償外,還可以遷入老圍象山三層高村屋。

筆者計算過,老圍和三棟屋相距只是5.2公里,駕駛只須16分鐘到達,步行也只需1小時。剛好是現時坪輋到古洞北的一半時間。

更何況,住在新界東北的居民,早已享受單位呎數較大的平房或低密度村屋住宅,建築物外隨時有廣闊田園景致;但上樓後,恐怕只是迫狹、「你眼望我眼」的高密度公屋住宅,而且位置離開核心發展區,和現時東涌、天水圍的公屋不遑多樣。這樣的發展,還算是進步的發展嗎?

來源: 紀曉風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9%87%91%E9%87%9D%E9%9B%86-%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5%8E%9F%E5%8D%80%E5%AE%89%E7%BD%AE%E5%80%92%E9%80%8035%E5%B9%B4/530502043633690

發展東北志在模糊邊境 三大鐵證確認深港同城

2012-9-27

 

無論是行政長官梁振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還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這三位主導香港發展和土地應用的「三巨頭」,兩周以來都指爭議甚大的新界東北發展只是「傳統新市鎮」,還一再聲言發展區和開放邊境無關。

 

然 而,從諮詢文件圖則看,當局毫不忌諱直指發展區支援落馬洲河套區發展;而政府「御用智庫」智經中心五年前的報告,又直言河套發展是容許內地人自出自入,是 建立深港同城化的試點。到官方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又刻意提香港須繼續國際化,背後理念原來和深圳規劃相呼應。而深圳規劃又露骨地表明深圳 發展成「大深圳市」,「理想範圍不僅是深圳市」,似乎三大證據已表明新界東北發展,是深港同城化,建立特區中特區的第一步!而當梁特首未上任時,更表明容 許內地人自由進出的不只河套,而是比它大28倍的邊境禁區,看來港人還是及早面對深港一體、邊境模糊的「預製事實」吧。

 

老紀一連數天揭穿東北新發展區真面目,昨天已點出三大新發展區的前世今生,一是似乎計劃呼應董朝「規劃」,二則現時新發展區並非以往建設的新市鎮,只是如數碼港和科學園等新概念地區相類似。而今天老紀以正視聽,點出新發展區的「真身」──邊境開放區的「前哨站」。

 

上周日,新界東北發展諮詢論壇中,常常貌似正言厲色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一如以往的斬釘截鐵指稱:「現在說的是『新界東北』,不是邊境,是兩個不同概念!」 不過,正如由劏房事件,到最近論及原「區」安置一樣,陳局長所說的,和大家所想的,相差甚遠。在新界東北發展第三期的諮詢文件中,其中第八頁所示的城市設 計框架圖,正正顯示古洞北發展區存在「支援落馬洲河套區發展的研究發展區」,如【圖1】所見,那些範圍一點不小,和區內「政府設施區」、「都會核心區」面 積相若,比「社區設施區」還要大,可見這「支援河套區」是組成新發展區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謂「落馬洲河套區」【圖2】,即是現時屬邊境區 域,土地原屬深圳「華界」,但90年代末深港兩地政府進行治理河道工程,新舊河道形成曲流區域,撥歸當時港英政府管理。然而20年來,這片約100公頃的 土地都是禁區,地段雖在元朗和北區之間,但從來沒有劃歸予任何行政區域。直到07/08年度《施政報告》,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港深兩地共同開發這片 土地,更劃為十大建設之一。

 

所以不難理解,新發展區為河套區而建,而河套區本來就是深圳土地,只是提早歸香港管理。但正如世界沒有無緣無故 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老紀認為更沒有無緣無故的土地!而這幅100公頃的土地,就是「深港同城化」的試點,更是「特區中的特區」試點。老紀所言並非 無的放矢,更可找出三大證據以茲證明。

 

首先,被視為曾蔭權「御用智庫」(當然亦可理解為「放風」工具)的智經研究中心,早在2007年8月 就發表一份《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當中第97頁就建議成立「河套發展管理局」,董事局內香港及深圳各佔50%股份,負責管理河套區。報告言明成立該局 的總體思路(用詞相當內地化,香港人一般稱「主旨」):「充分發揮河套地區的特殊地理優勢和功能,建成『特區中的特區』,令河套地區成為『港深都會』的示 範區。」

而區內具體運作,就是「率先進行兩地人員自由流動的探索」,容許深圳或內地人員自由進出或「簡單進出」該地,而該地仍是以香港法律 和制度管理。不過,切勿以為這區仍是以香港為主導,因為報告表明由於從深圳步行入河套區只需15分鐘,而由中環乘車到河套區需要50分鐘(如此比較,相當 不合),所以深圳人員進入的河套區是通道而非口岸,故只需身份證件即可。這種既非體現「一國」,也模糊了「兩制」的做法,報告卻毫不掩飾表示「真正的意義 和價值在於兩地探索和創新一種新的規劃和合作的模式,為建構『港深都會』破題。」

紐倫港「帶挈」深圳國際化

 

如 果以為智經報告只是「說說」而已,恐怕低估了「御用智庫」的威力。因為兩個月後,即2007年10月,規劃署就公布《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這正 正是老紀提出第二項證據。在這份文件中,對香港形勢分析,劈頭第一句就是指香港回歸,對香港長期發展「有潛在影響」。然後不過三段,已開始陳列中國加入世 貿後經濟發展,其後再用四段闡釋中國對香港的經濟影響,最後指香港已納入「十一五規劃」,「為香港未來角色的前景帶來新思維」,似乎已為報告的論點留下注 腳。果然,報告在第五章已提及「國家層面」,當中提及深圳會加強和香港合作,建立「深港合作圈」,而在結語部分,更指「我們須要確保香港能保持『國際 化』,即需要不斷求進──不只是宣傳口號,而是付諸實際行動,充當可持續發展的先驅」。各位讀者看到此,會否非常詫異?香港早已被國際知名雜誌《時代雜 誌》評為和紐約、倫敦齊名的「紐倫港」,香港更辦過世貿部長級會議、財富論壇,甚至出了位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究竟香港哪一處不夠「國際化」?

 

答案原來在深圳尋!早於《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和智經《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發表前一年,即2006年中,深圳通過《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當中第二點就提及「與香港共建國際都會」。

 

所 謂「共建國際都會」【圖3】,具體方法是在區域發展中「與香港形成同城化發展態勢」,包括「加強與香港在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形成 『同城化』發展態勢。依託深圳與內地的聯繫優勢和香港的對外聯繫優勢,堅持不懈地走向國際市場,不斷提升深圳的國際影響力」。簡單而言,就是由香港這個 「國際化」的兄弟,扶深圳一把,提升到「國際城市」級數。

 

更值得留意的是,據中國市規劃研究院深圳分院的分析,提出2030年深圳中心應 「可能西移到寶安」,負責的中國城市規劃院副院長李迅認為,從包括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美國的曼哈頓等國際大城市經驗看,「都是在做海邊的文章」。 但深圳市政府不理這項分析,在諮詢文件堅持以鄰近香港的福田和羅湖為核心,「中心區的範圍還會繼續擴大,而且中心地位不斷強化,它的理想範圍不僅是深圳 市」。只要閣下對香港地形稍為認識,相信不難想像從羅湖和福田擴大的「大深圳市」,範圍必然進佔包括河套區在內香港特區,以致今天所談及的新界東北新發展 區。

 

看到這裏,假如閣下對深港同城發展速度之迫在眉睫有所驚異,那恐怕回想特首所言,閣下更會懷疑他是否真的急港人所急。CY在尚未上任時 接受傳媒訪問,已直言要把現時達28平方公里,即2800公頃的邊境禁區地帶,變成「特區中特區」。他所指的地區更加遼闊,較智經《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 告》中只提及開放「河套區」予內地人自出自入更加積極。他直言香港邊境地區是整個珠江三角洲中心,「我提的政策特色是什麼?就是內地居民進入這個邊境禁區 免簽證……他們可以免簽證使用香港種種服務」。此時此刻,即使多麼不願意,港深同城化已是寫在牆上的議題,而政府口中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恐怕只是這項 對港人爭議甚大的計劃上的「遮羞布」而已。

來源: 紀曉風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7%99%BC%E5%B1%95%E6%9D%B1%E5%8C%97%E5%BF%97%E5%9C%A8%E6%A8%A1%E7%B3%8A%E9%82%8A%E5%A2%83-%E4%B8%89%E5%A4%A7%E9%90%B5%E8%AD%89%E7%A2%BA%E8%AA%8D%E6%B7%B1%E6%B8%AF%E5%90%8C%E5%9F%8E/531034620247099

金針集 : CY政綱自打嘴巴 新界東北非新市鎮

2012-9-27

關於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政府最新的包裝是為三個擬定發展的地點,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與打鼓嶺,冠以「新市鎮」之名,務求以此說服公眾,地小人多的香港,需要開發新的新市鎮來解決人口增加與住屋需要。

但 其實,有關計劃下三個地點根本不是新市鎮,本版紀曉風已一連多日循人口容量、交通配套及計劃緣起等方向,揭穿整個計劃的真相,筆者在此不再重複有關論點, 反希望從新市鎮的規劃原意出發,一看新市鎮在香港現時的城市及經濟狀況下,實已屬過時的規劃概念,以至在現時的計劃下,新發展區根本不可能是新市鎮。

新 市鎮又稱「計劃城市」,而在香港,過去就稱為「衛星城市」(satellite city),前者是指事先經過完善城市規劃而興建的新城市或大型社區,用以取代現時都市市中心向四面擴張的發展模式(即類似北京城區分作多環的模式),而 後者就是指在大城市邊緣規劃出來的小型城市,由於香港本身雖然名為大都會,卻其實只是一個小城市,小城市內再有小型城市似乎於理不合,故最終官方亦為新市 鎮「正名」。

至於新市鎮的發展模式,就來自英國城市規劃家Ebenezer Howard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主張,由於當時英國的城市面對工業發展帶來的問題,他在個人著作《明日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書中,提出新市鎮雛形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構想,提出城市以聚落方式建立及發展,並以人為手段達致各方平衡,令城市內生活的居民,可以自給自足地生活,藉此改善工人工作和生活環境。

放諸香港,在殖民地統治下亦受其影響,於1920年引入此發展方式,先在九龍塘一帶仿效「花園城市」模式興建住宅區,經過多番改進,最終發展出現時一共九個的新市鎮,並以「自給自足」與「均衡發展」為規劃及發展目標。

事 實上,香港於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亦一度搭上工業化的火車,本港最早落成的新市鎮,包括荃灣、沙田及屯門,區內本身均有大型的工業區,需要僱用大量的勞動 人口,但時移世易,工業北移令香港工業日漸式微,並傾向着重服務業為主,於是新市鎮的人口,不再於本區工作,反而每天前往不同的市中心地區上班。撫今追 昔,於九十年代才落成的天水圍及東涌兩個新市鎮,在規劃上均未能完善發揮新市鎮應有的功能,相信跟香港經濟轉型不無關係。再看近年香港,一直大力發展以鐵 路為主的大型運輸網絡,正是用以應付每天數百萬的「移動人口」。

香港人口雖然繼續增加,但其實增長已經放緩,故已不再需要新的新市鎮來解決 人口增長需要,政府反而要拋棄過去的發展思維,其實規模較細的新發展區,本來或是正確的方向,但當局似乎為了更易說服香港人,最終仍決定再搬出「地少人 多」及「新市鎮」這些港人耳熟能詳的詞彙,務求令公眾放下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戒心。

其實,要數最了解新發展區非新市鎮者,恐怕非特首梁振英本人莫屬!除了因為他本身是產業測量師,對城市規劃問題有基礎了解外,更因他在競選政綱中,就已懂得把新發展區與新市鎮兩者區分。

他 在政綱中第15頁,即「土地與規劃」部分的第13及14段,分別提出「成立跨部門的專責項目小組,更有效地推動新發展區的土地供應,包括新界東北部(古洞 北、粉嶺北、坪輋/打鼓嶺)、啟德新發展區和洪水橋發展區」,以及「在新界北部打造新市鎮,包含生活商業區、辦公樓、商旅服務等設施,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 機會」,如果新市鎮會等同新發展區,那香港未來豈不就會多了一個名為啟德的新市鎮嗎?

來源: 信報紀曉風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9%87%91%E9%87%9D%E9%9B%86-cy%E6%94%BF%E7%B6%B1%E8%87%AA%E6%89%93%E5%98%B4%E5%B7%B4-%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9%9D%9E%E6%96%B0%E5%B8%82%E9%8E%AE/531037543580140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文明」暴力

2012-09-24 16:53 — 朱凱迪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包括古洞、粉嶺北和打鼓嶺/坪輋)這個講了十多年的開發計劃,到了所謂第三階段「諮詢」的尾聲,終於藉着成為中港矛盾的最新戰場而略受關注(承接反國民教育運動)。網民急不及待在facebook 流傳「梁振英割地賣港」的改圖,立法會選舉候選人也紛紛出席論壇表態:在這個從來不會質疑發展的地方,竟然也開始因為「抗共」的政治議程而對發展提出質疑。「發展主義」被捅出個缺口後,成千上萬被「規劃」二字踩在頭上的東北三區村民,終於有人願意聽聽他們的呼喊。我覺得,這當中的意義,同樣深遠。

單講發展規模,實在難以明白「東北新發展區」計劃為何一直無人關注。三區的發展規模超過七百公頃,十多條村落要清拆、數以千戶上萬名居民將被逼遷——那是過去三十年來新界最大規模的逼遷啊!相較之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在石崗菜園村收地廿七公頃,逼遷約一百五十戶共五百人,已經激起了持續的反抗運動。

要解釋這個現象,就要了解特區政府如何利用「規劃」和「諮詢」這些貌似正面的過程,在新界特有的政治結構下把篤定要被逼遷的「非原居民社群」逐步圍困與瓦解。

所謂新界特有政治結構,是指新界原居民與非原居民之間的「主從關係」。新界鄉郊地區自一九四九年共產黨於大陸建政後,接收了大量南來的農民。他們向新界原居民氏族租用田地耕種建屋,逐漸在原居民村落周邊形成眾多「非原居民農村」,並在六○至八○年代成為新界農業發展的主力。由於「非原居民」大部分屬佃農,雖然已落戶新界五、六十年,但在地區政治上一直從屬於由新界原居民控制的「村代表→鄉事委員會→鄉議局」三級結構。

封鎖資訊掩飾真相

自八○年代起,處於後過渡期的殖民政府對本地農業發展放軟手腳,一方面以污染為理由取締本地禽畜養殖業,另一方面又縱容地主將菜田改為高污染的露天貨倉及劏車場等臨時用途。「非原居民農村」的農產業逐步被殺死,由新界原居民地主、地產商金主和政府組成的「土地開發同盟」開始千方百計逼遷「非原居民農村」,以騰出土地作開發之用。「規劃制度」就成了達至此目標的系統工具。古洞、粉嶺北和打鼓嶺∕坪輋三區是最新一批被規劃和出賣的「非原居民農村」,之後排着隊的還有屯門的洪水橋、新田的牛潭尾、元朗唐人新村以及八鄉錦上路西鐵站一帶。

香港戰後的大規模開發,沿用「先剷平後發展」模式,蔑視在地居民的意願,無論是新界的新市鎮還是市區的重建項目,城市規劃師都是自上而下擬定發展策略,以數據模型計算人口、交通、產業、基礎設施等因素。完成規劃後,政府以公權力驅逐土地上的居民和舊產業,然後透過拍賣土地或自行發展落實計劃。三四十年前,香港社會對發展主義比現在更迷信,推土機遇神殺神,殖民政府也省得弄什麼假諮詢,直接就按既定的安置或賠償程序驅逐土地上的居民和產業。近年因為流行「講民主」,雖然骨子裏土地開發依然是自上而下的「先剷平後發展」,但在推土機進場拆屋前當局已習慣請顧問公司安排很多諮詢會和參與工作坊等等,幻想着居民會溫文爾雅地理性討論,令方案更「完美」。

然而,當局愈「真誠地」花數百萬元請顧問公司就一個由上而下的「先剷平後發展」諮詢居民,事情就顯得愈荒謬。「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明明專挑「非原居民農村」開刀,而且目中全無村民(見第二階段諮詢文件的封面),直到第三階段的諮詢文件,均沒有報告三區目前的人口、居住模式、土地使用模式和生產模式,偏偏政府就不斷要求將被逼遷的居民就新發展區該做什麼產業或公私營樓宇比例發表意見。情况就如劊子手行刑前「真誠地」諮詢死囚該如何處置其屍首。居民每在講一句話,都會被理解為「參與了」諮詢,令逼遷計劃變得更合法合理。「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從二○○八年到今天,政府「真誠」了足足四年,直到八月十八日於粉嶺祥華村舉行的居民會, 「真誠」終於爆煲,居民一聲聲怒罵,撕開了對立的真相。

最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話說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中的「打鼓嶺/坪輋」,由原居民控制的鄉事委員會七月在鄉委會大樓前舉行了一次盆菜宴,「慶祝」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即將落實。由於鄉委會一直壟斷了發展資訊,當區將被逼遷的「非原居民」一直對計劃內容不知情,還欣然赴會,結果在起筷前的鄉紳發言中才知道委員會自己的家園已經「被犧牲」了。此時突然下起傾盆大雨,盆菜宴被迫腰斬(莫非天有眼?),非原居民知道大禍臨頭,迅速召集各非原居民成立「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反對計劃。

政府外判「逼遷」

除了封鎖資訊以掩飾真相,另一區粉嶺北還出現更狠毒的「外判逼遷」招數。過去幾年,粉嶺北馬屎埔不時傳出地產商逼遷「非原居民農戶」的新聞。追本溯源,原來地產商在政府於九○年代尾放出發展消息後,陸續向原居民地主購入「非原居民農村」的土地囤積,等候計劃落實,仍居於農地上的「非原居民」遂成了地產商和政府角力的籌碼。政府過去幾年一路進行規劃諮詢,地產商就一路逼遷;直到最近,政府宣布東北發展改由政府先收購所有土地再拍賣,打爛了地產商囤積農地的如意算盤,地產商接連出口術抗議,還繼續逼遷馬屎埔村民。從九○年代尾至今,大半馬屎埔村村民已被逼走,餘下的也被地產商以律師信折磨至五癆七傷,進退維谷,擔心反對計劃會激怒地產商。不管最後政府會否屈服,回到「公私合營」模式,政府這套諮詢諮詢再諮詢的玩法,實質效果就是把安置∕賠償居民的責任,外判予發展商和地主,自己待到最後才進場收拾殘局。

在現今的反共社會氣氛下, 「梁振英割地賣港」的新聞標題一點即明。市民不明白的反而是八月十八日在粉嶺舉行的新界東北發展區居民大會,村民為何這樣憤怒。有人問:為何不能慢慢的說,和官員「理性對話」?上面寫了這麼多,就是解釋。新界非原居民農村面對的是持續經年的多重宰制:政府以規劃之名行殺村之實、原居民群體隨時出賣、地產商代政府以法律逼遷,更要命的是市民的不理解,主流輿論的「發展就是硬道理」等等。

批判理論指出,規劃是國家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空間條件。一個國家及地區的規劃制度,可說是掌握地區發展方向的關鍵,在香港,從殖民地時代至今,官方的城市規劃委員會一直由發展商和從屬的專業界壟斷席位。反過來說,在香港推動民主運動,也應該包括對城市規劃制度的民主化鬥爭。觀乎北京的治港策略,當然有理由相信新界東北發展以及開放禁區計劃,背後包含了北京希望進一步在空間上控制香港,以及為中港兩地的資本家謀求資本出路的盤算。但是,民主鬥爭要突破的不單是「北京——特區政府」之於香港人這一重宰制,如今勇敢地站出來的東北三區「非原居民」,以血淚告訴大家,推倒「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也是為了掙脫囤積土地的地產商/資本家之於香港市民、新界原居民之於非原居民的多重宰制。

不要令村民的呼喊再次被淹沒。香港要邁向民主,反民主的規劃,我們要學會撕破其「民主偽裝」,一個也不能讓它通過!這就是從灣仔利東街到石崗菜園村的抗爭中學到的功課。

原刊於《明報》,2012-08-26

來源: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6%96%B0%E7%99%BC%E5%B1%95%E5%8D%80%E8%A6%8F%E5%8A%83%E2%80%94%E2%80%94%E3%80%8C%E6%96%87%E6%98%8E%E3%80%8D%E6%9A%B4%E5%8A%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