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靄儀:吳亮星現象突顯議會危機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5%90%B3%E9%9D%84%E5%84%80-%E5%90%B3%E4%BA%AE%E6%98%9F%E7%8F%BE%E8%B1%A1%E7%AA%81%E9%A1%AF%E8%AD%B0%E6%9C%83%E5%8D%B1%E6%A9%9F/?fb_action_ids=576705779117752&fb_action_types=og.comment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5B728013060591264%5D&action_type_map=%5B%22og.comments%22%5D&action_ref_map=%5B%5D#.U67EWckVHqA

2014-6-27

前立法會法律界議員吳靄儀今日在《信報》發表評論,直斥財委會主席吳亮星是「無能」,但他指吳亮星的表現也反映了議會危機已經充分顯露,當局雖然應該反省,不過還是太遲。

吳靄儀認為,「吳亮星現象」並非在於由建制派或民主派出任主席的問題,因為回顧歷史,不論是建制派的黃宜弘,還是民主派的劉慧卿,他們都能夠公正主持,這都是吳靄儀她本人親身目睹的情況。

依賴北京當選者 缺議會知識

吳靄儀提出,以往的議員都在九七前建立的議會文化中成長,能夠當委員會主席是基於他們在議會的資歷和對議會工作勝任,得到一眾議員認同,信任他們會尊重所有議員,恰如其分處理會議事務。不過在主權轉換後,依賴北京力量當選的議員,多對議會事務等知識一無所知:

這些議員並不需要藉議會工作的表現和對議會程序的認識而得到同儕信服,繼而委以重要職責,他們得以出任種種委員會主席,是由於北京需要有可放心信賴的人佔着這些位置,以免這些職能落在民主派的手中。這個現象,於2012年後變本加厲。

吳靄儀說,這些缺乏認知的議員當上主席,其重要角色只是令會議盡快踏入投票階段。不過由於原有議會文化不死,當議案到了重大關節爆發辯論,這等主席就無法應付,鬧出笑話。

梁振英帶頭踐踏議會尊嚴

吳靄儀又批評,今屆立法會選出之後,議員質素令人瞠目結舌,其中特首梁振英班子成立後,更索性公然直入議會責罵議員,展開敵我鬥爭,此舉乃蔑視立法會在《基本法》之下的憲制地位。她斷言,現時的辯論既然對決策毫無影響,一切只講投票,強權當道,「議會還能有什麼功能?」。

她最後說,今日議會危機已露,「難道中央仍看不到?還是整個形勢,根本就是中央有意造成的?」

新界東北發展 梁振英官商勾結第一步 (土地監察主席 李永達)

2013年07月0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05/18323663

政府昨天發表新界東北發展新建議,建議以公私合營方式收地,取代傳統政府收地方法。這個傳統收地方法在很多新市鎮發展都有使用,而現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去年以發展局局長身份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時,便公開宣佈以傳統收地方式發展新界東北。
政府現時改變方法並沒有甚麼合理理由。政府若怕地產商司法覆核,更令人啼笑皆非。地產商已經不止一次以司法覆核挑戰政府。例如在去年審議規管一手樓花法例時,地產建設商會已多次提出要司法覆核,但只是靠嚇,最終沒有提出。況且,政府收地發展新市鎮,已是既定政策做法,地產商上法庭根本難以推翻政府決定。政府的另一個理由是公私營合作可讓土地更快變為住宅,推出市場,舒緩市民住屋需要。其實這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看法,地產商推盤速度,不是按政府的主觀意願,而是看市場好壞。好市的時候推快些,市不好的時候推慢些。過去三年,政府批給發展商七十五幅土地,共二千七百萬平方呎樓面面積。因為市況不好,這些單位沒有一個樓盤申請樓花出售,就是因為最近市況不佳。
政府改變收地政策,最大的得益者是地產商。因為以傳統收地方式,發展商以一、二百元收農地價錢,政府最多以五、六百元收回,令地產商每呎土地只賺幾百元;若地產商私人發展,就算計算補地價二、三千元,再加上建築費,地產商每呎地可有高達二、三千元的利潤,是傳統收地的十倍,新界東北發展地產商的總利潤可以在千億以上。所以難怪去年當梁振英一上台,地產商便大力游說梁振英政府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新界東北,政府最後屈服在地產商壓力下。梁振英說沒有人批評他官商勾結,新界東北發展便是梁振英官商勾結第一步。

 

梁振英一直強調市民房屋需要非常緊張,但在新界東北,政府只是將公屋及居屋的比例輕微增加到六成,完全未能顧及基層市民需要。政府其實並沒有增加新界東北公營土地總面積,只不過是將公營土地密度增加,結果私人發展商土地絲毫無損,現時輪候冊已累積了二十四萬人申請。
其實政府在現有法例及政策下完全可以收回所有土地,而發展商不可以有任何異議。就算退一步,政府在土地供應極為短缺情況下,亦應將地產商擁有的部份土地收回,以增加政府土地供應,興建更多公屋和居屋。但政府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地產商謀取更大的暴利。
很多地產商已經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十多年前開始默默低價收地。若沒有今次政府轉軚,地產商並不一定有很大利潤。因為這些農地要向城規會申請改變用途,不一定會獲得批准。例如恒地一幅可建六千個單位的土地的申請在二零零五年被否決,單單這幅土地恒地便可以賺取超過一百億以上。
政府今次決定劃定十多幅較大土地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較大幅土地一定是大地產商擁有,這種優待方式明顯是益大地產商。政府今次處處為大地產商開綠燈,令地產商得益,而一般市民得益很少。
在收地過程中,政府一般對小業主、農戶及牌照屋租戶非常苛刻。土地價格賠償不足,是常見小業主與政府發展衝突的地方,政府收地只提供每呎五、六百元的賠償,完全抹殺這些農地轉為住宅地所帶來的發展利潤潛質。例如對農戶方面,政府並沒有完善規劃考慮農業及耕作需要,而只是讓地產商將農戶連根拔起,對持牌住屋的租戶情況更為不堪。政府發展要農戶作出犧牲,但沒有安排這些人士直接上公屋,令地產商獲取暴利的同時要犧牲很多家庭基本的居住地方。
若果今次東北發展有甚麼人立即得到利益,當然就是梁振英。因為透過推行公私營合作模式,幾大發展商就可以在未來東北發展輕易賺取過千億以上的利潤;投桃報李,各大地產商當然以後會對梁振英大力支持。
昨天,是梁振英與大地產商大合唱的第一曲。

李永達
土地監察主席 

金融雲端:四叔子孫飲得杯落

2013年07月0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05/18323626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公佈最新修訂的新界東北計劃,正式宣佈放棄傳統發展模式,容許地產商直接補地價,由農地發展成住宅。在公佈修訂計劃前一天,陳茂波高調拒絕四叔的捐地好意,希望為官商勾結的指控降溫。不過,以為這一步棋,可以四両撥千金,將質疑推到一乾二淨,就未免太過天真。
四叔在年初建議,政府免除發展商補地價成本,讓地產商興建100萬元的「上車盤」。政府立刻反建議,叫四叔不如向政府捐地,顯然對計劃甚有興趣,為何至現在又拒絕?我相信,「拒絕」只是姿態,正如梁振英所講交由非牟利機構,是「殊途同歸」,政府根本無想過放棄四叔的地皮。

捐地計劃 由梁粉接手

四叔上月出席記者會,早說過捐出的土地,最終會交給房協發展。政府只是來一招順水推舟,讓梁粉鄔滿海任主席的房協親自接洽。四叔捐出的農地,即使交到房協發展,都需要政府補貼基建,資助房屋政策如何實行,也要經政府首肯,整個捐地計劃只是由政府主導,改到「梁粉」接手而已。
四叔主導起樓的地點,變相由「地皮」主導城市規劃,前所未見。到底四叔在附近是否有農地?會否因而受惠?政府由始至終仍然未回應這些質疑。外界最難監察的是「捐地」背後,是否有其他利益交換。尤其是在四叔提出捐地大計之前後,政府對新界東北發展模式,出現根本的變化。
新界東北發展方案,除了牽涉保育發展的爭議,背後還有地方土豪劣紳與地產商的利益鏈。地產商多年來以廉價收購農地,任由農地荒廢,甚至蓄意破壞農地,令土地無法復耕,等候政府批准改變土地用途,興建發水樓賺取暴利。這種賺到盡方式,只須資本與鄉村關係,幾乎毋須競爭,更遑論創新。
發水樓賺錢方程式,正是《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所說,削弱香港的競爭力本因,一班地產富二代寧可學飲紅酒吸雪茄,也遠勝動腦筋冒風險搞其他生意。
本來上屆政府打算一擲400億元公帑集中收地,正正是打破利益鏈的一步,迫使地產商以農地價出讓土地,再次在市場競價買地。梁振英1月份發表施政報告時,還重申新界東北會以傳統模式發展。半年後,梁振英政府再施展語言偽術,說用甚麼「加強版傳統發展模式」,實際上就是公私合營計劃,無疑是走回地產霸權的老路。

恒地新界土儲 變黃金

有傳媒曾經引述政府消息指出,收回私人持有土地拍賣,供發展商建私人屋宇,就可能會被質疑牴觸《收回土地條例》中,收地用作公共用途的本意。不過,在過去政府以傳統方式發展新市鎮,亦試過賣出部份土地,供發展商興建私樓。
陳茂波昨天在記者會,沒清楚交代轉軚的原因。政府又建議,為了符合規劃,補地價興建住宅的農地,至少要有一定面積,繼續為地產商提供囤積農地的誘因。今次政策一改,相信會成為其他新發展區的參考例子。恒地(012)在新界有超過4,000萬平方呎土儲,盡是有待開發的黃金。
四叔的子孫,盡可放心飲紅酒嘆雪茄。

丘亦生

中門大開:勾結藝術

2013年07月0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05/18323630

醜婦終須見家翁,上任無耐梁粉已密謀推翻新界東北官方收地模式,但一直鬼鬼祟祟,一時一樣。其實要推翻前朝政策係冇大問題,最重要係梁振英掛在口邊那四字真言:「開誠布公」,即係要有透明度,在議會內公開討論,擺事實、講道理,仲有摵甩梁粉式語言偽術。
梁粉處事為何令人不信任?關鍵在於唔大方、唔得體,古古怪怪、鬼鬼祟祟。去年6月林鄭仲係發展局局長,公開在立法會表明官府收地發展,正為了唔想畀人覺得官商勾結。要轉軚千祈唔能夠避重就輕、側側膊,反而大大方方,以公開辯論方式作交代。

東北發展三大鬼祟位

越蠱惑越鬼祟,外邊就認定梁有不可告人目的,有private agenda。東北發展修訂三大鬼祟之處包括:
1)語言偽術:去年底東北諮詢會前後,陳茂波表示可考慮私人參與,但其後梁振英在1月施政報告發表後,又表示東北官府收地冇改變。
到5月上行會前又吹風表示轉軚,但行會通過後一直冇官員出嚟解畫,等7.1之後先公佈,而最衰係運用梁氏語言偽術,稱之為「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以掩藏政府已改變了的發展原則。
2)捐地把戲:四叔捐地換取政府讓步,係外界觀感,而今年4月已傳出捐地進展良好接近埋尾。但點知到昨日至將捐地改為忽然捐畀房協,咁做就叫「欲蓋彌彰」,做得太突兀,令人更加懷疑捐地係換取公私合營之條件。古洞北及粉嶺北兩區可發展土地有333公頃,當中有162公頃為私人土地,大概三成、即48公頃會用作發展作私人住宅單位以及商業用途。陳茂波在記者會中被質疑益地產商,他也多次否認是偏袒大地產商,而且為表清白,竟然話「無資料」,唔清楚有關土地的業權。大佬,報紙都寫過晒,如果真唔知,就係白癡,如果假唔知,就係有蠱惑。
3)分段發展:另外,陳茂波解釋,被指促進「中港融合」的坪輋及打鼓嶺新發展區,暫擱置發展,主要考慮到未有完善交通配套,沒有其他考慮。真的嗎?若一次過改行公私合營,官商勾結得太明顯了,分階段實行,就分散政治壓力。
偷步入定梁粉系地產股的股民,真係要多謝陳茂波,睇怕佢民望應有反彈!

添馬男 

揭發政府在公佈空置土地時漏報了160公頃(相等於一整個新界東北的房屋用地)

2012-10-23

按:本土研究社向各大媒體發表了新聞通知,揭發政府在公佈空置土地時漏報了160公頃(相等於一整個新界東北的房屋用地),要求政府重新公佈真確土地資訊,不要企圖蒙騙公眾。重點

● 近日政府公佈空置官地,資料不盡不實,「未決定用途」(OU)、「港鐵上蓋」及「綜合發展區」(CDA)規劃用地遭隱藏,均是可用作房屋的土地儲備。

● 單在港島西區已有8.7公頃臨海空置官地屬「未決定用途」未有在數字上反映,並非如政府所言港島沒有土地。● 連同沒有計算在2,100公頃其中屬於港鐵及市建局96公頃的土地,本土研究社發現,至少有近160公頃可用作房屋發展的空置官土地並沒有計算在政府的資料內。

● 無故將非空置的市區非原居民的寮屋村(如薄扶林村、茶果嶺村)放在政府土地空置表,有刻意對立化村民家園與房屋需要之嫌。

● 本土研究社促政府重新公佈正確數字,以免誤導公眾討論。亦促請政府履行以人為本的土地發展政策,優先使用不影響既有社區與自然環境的空置政府土地作房屋發展。

======================
明報:團體促「未定用途地」納建屋土儲
2012年10月23日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公布官地「土儲地圖」,指扣除丁屋地後,本港僅餘391公頃住宅用途土地。有關注團體指出,政府數字未能反映真實情况,例如未有計算港島西8.7公頃「未決定用途」閒置官地,促請政府將其他用途的可發展空置土地納入統計,重新交代準確數字,並提倡優先使用現有空置土地發展住屋。

政府上周三公布政府現有閒置土地數字,指出2100公頃閒置住宅土地中,扣除道路和斜坡等不適合發展地帶,共有1300公頃,扣除丁屋地後,只有391.5公頃土地可建公私營房屋。
港島西8.7公頃地「未決定用途」

本土研究社則指出,政府這批可發展住宅的「空置官地」,實際上只統計了已規劃土地,但其他可興建房屋的土地未有計算在內,當中包括一些「未決定用途」土地、港鐵上蓋物業及「綜合發展區」用地等。本土研究社舉例,堅尼地城一帶有數幅舊警察宿舍、舊屠房及舊焚化爐設施等用地,現被劃作「未決定用途」,估計可提供8.7公頃土地,應同列入「空置官地」。

研究社又指出,政府有部分計算方式含糊,如薄扶林村及茶果嶺村等寮屋區雖屬官地,已劃作「鄉村式發展」地帶,但目前仍有居民長住,不應列作「空置」。但另一方面,多個港鐵上蓋站乃用作商住用途,與空置土地的住宅用途屬「同一原理」,應一併納入統計,估計港鐵上蓋物業佔超過90公頃土地。
測量師學會倡增東北發展住宅密度

另外,香港測量師學會昨表示支持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但認為須研究提高住宅密度。學會表示,現時計劃的530多公頃可供住宅發展土地,只興建5.38萬單位,平均每公頃住284人,遠低於本港其他地區平均每公頃住400人,促提高密度至相若水平;學會土地供應工作小組召集人劉振江認為,可參考將軍澳及東涌等新市鎮模式,調校建築物高度,以提供更多單位及增加成本效益。

學會又建議,政府可容許土地業主及發展商,以換地及補地價方式參與計劃;劉振江指出,現時計劃傾向的傳統全面收地模式,預計需2018年後才可提供單位,但新界東北已有私人業主及發展商擁有部分農地,若以公私營合作方式更改土地用途,有利短期內供應部分單位,加快發展速度。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1023/-2-2805020/1.html

(更正一點:茶果嶺村現時被劃作”住宅(甲類)”地帶,非”鄉村式發展”)
來源: 本土研究社facebook

吳志森﹕以說謊為業的梁振英政府

2012-9-25

【明報專訊】新界東北規劃最後一次公眾諮詢變成肢體衝突、各說各話的鬧劇,爛尾收場,是意料中事。公眾諮詢即將完結,官員急就章忽然「微調」:增加公營房屋、港人港地政策、提高賠償金額、引入復耕計劃等等花招掩眼法,始終無法平息市民怒火。

新界東北「為誰發展?為何發展?」觸動到港人最敏感的底線:深圳後花園、雙非富豪城、特區中的特區、割地賣港……證據確確實實擺在眼前,有關官員用「語言偽術」矢口否認,花錢在報紙賣全版廣告,也不能轉移視線,平息公眾疑慮。

早在2007年,內地媒體已經披露深圳香港同城化的規劃,並得到中國官方批准。特區政府也全面配合,港人尚未知悉,率先諮詢內地居民意見,將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定位為「服務範圍包括深圳以至整個珠江三角洲」。

2009年12月8日,時任規劃署副署長的梁焯輝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暢談新界東北發展:「作禁區規劃研究時,曾諮詢深圳內地居民意見。諮詢時曾有深圳市政府官員表示,希望可更便捷到香港看電影、飲茶,但不想每次都要去到尖沙嘴和中環,如果未來在新界北新市鎮設有大型商場,附設戲院及食肆等,應有市場。」「香港規劃署透露,為方便內地居民來港就近消費,並在區內創造就業機會,新市鎮將預留土地興建規模如銅鑼灣時代廣場的大型購物商場。」新界東北規劃是為誰發展,不是已經非常清楚嗎?

如果說,梁焯輝官小,那麼梁振英呢?他當選特首前,三番四次在報章撰文及接受訪問,提到「深港同城化」,提到「內地居民免簽證進入香港禁區」。當選特首後,梁振英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再次重彈此調,更提出他的願景:「港深之間應該可以實現持證免簽注往來,香港人可能住在香港卻到深圳上班,深圳人也可能住在深圳到香港上班……」

為深港融合服務

如果說梁振英說的只是30年後的事情,也正如陳茂波局長所說,邊境禁區免簽證與新界東北發展,正如板間房和劏房一樣,兩回事。但為什麼是兩回事?我抓爆頭都不明白。那麼,白紙黑字的政府文件呢?《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三個階段的公眾參與報告,讀者可以上網找找,裏面有多少篇幅談及深港融合?多少個口岸多少條道路配合內地發展?就連最後一份報告摘要,也開宗明義提到:「新界東北發展區具有優越地理位置,為促進港深兩地經濟發展提供機會……」

種種證據表明,新界東北的整個規劃初衷未改,由始至終,都是為深港融合服務。在白紙黑字的證據面前,上至梁振英、林鄭月娥,下至陳茂波,竟然睜眼說瞎話,統統否認,竟然指摘他人無中生有,感到驚訝。對以說謊為業的梁振英政府,我們別無辦法,只能反抗到底。

來源: 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E5%90%B3%E5%BF%97%E6%A3%AE-%E4%BB%A5%E8%AA%AA%E8%AC%8A%E7%82%BA%E6%A5%AD%E7%9A%84%E6%A2%81%E6%8C%AF%E8%8B%B1%E6%94%BF%E5%BA%9C-212437781.html

金針集 : 梁振英「大把地」之說其來有自

2012-10-4

如果要說香港市民最重視的民生問題,當然要首推居住問題,政府亦明白此道,將近日鬧得熱烘烘的新 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新發區),肆意「定性」為解決市民居住問題的計劃。特首梁振英在9月21日出席一活動時,就指「政府要替大家解決好住屋問題,必須要 有土地,新界東北區的土地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主要的供應來源」。再早兩個多月前,他到黃大仙出席一論壇時,說要解決劏房問題,提到公屋數量不夠,其他地區 可能有地,並說出「犧牲論」,認為要有土地起公屋,市民就要犧牲公園的休憩用地。

到近日啓德新發展區事件,有傳媒揭發,政府為增加住宅土地住應,考慮將該區重新規劃,將原本興建首個大型多用途體育館及醫院的用地,變成住宅用地。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回應事件時更指,本港缺乏住宅土地,可重新思考啟德用地的發展密度及規劃。

香港是否真的這麼缺乏土地,以供興建住屋?其實梁振英未宣布參選特首前,已回答了相關問題。在參選前,梁振英長期在《明報》的「筆陣」撰文,當中不時提及本 港土地規劃問題。筆者隨手一抽,都可拿到一篇說香港「不乏土地」的文章。如在2011年6月3日刊登的《1104.39平方公里還要改善生活》文章,距離 梁振英在當年9月9日宣布「備選」特首還早兩個月。

文中開首第二段就提到,「香港房屋問題的癥結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面積共1104平方公 里,目前只有四成已被開發,因此土地供應問題的關鍵是剩餘土地如何利用」。臨結尾前又指,「香港既已回歸,我們應做好長遠的,惠及兩代人的用地規劃,具體 地說,四成已發展土地和四成郊野公園用地以外,剩下的兩成土地,必須規劃好」。

以梁振英所說香港有1104平方公里土地來說,筆者屈指一算,他在文中所說的「剩下的兩成土地」,即是220.8平方公里,亦即是有22080公頃之大(約等於22080個標準足球場)。現時新界東北新發展的167公頃住宅用地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按 梁振英的說法,再推算下去,22080公頃扣除167公頃,即餘下還有21913公頃土地可規劃發展,這麼大片的土地,為何梁振英,以至被視為他的房屋政 策智囊,現為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的蔡涯棉,以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都異口同聲說,幾乎非發展新界東北不可?是梁振英政府的土地數據出了問題,還是梁 振英忘了自己所說過的話?

來源:紀曉風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9%87%91%E9%87%9D%E9%9B%86-%E6%A2%81%E6%8C%AF%E8%8B%B1%E5%A4%A7%E6%8A%8A%E5%9C%B0%E4%B9%8B%E8%AA%AA%E5%85%B6%E4%BE%86%E6%9C%89%E8%87%AA/534652306551997

金針集 : 預製官方宣傳片揭東北發展兩大底牌

2012-10-1

政府為向公眾解釋新界東北發展,準備一條近12分鐘短片,介紹發展計劃。這條短片內容未見驚喜,但短短12分鐘,卻有如助讀者撥開迷霧見真相,看清近日政府官員對計劃「詮釋」的真相。

首 先,這短片從開始到結尾,都沒有提及「新市鎮」,更沒有說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及打鼓嶺三大發展區,與過往香港已發展的新市鎮有什麼關連。反之,影片提綱 挈領地說出「新發展區」的兩大指導原則,包括:「……為了配合區域發展與珠江三角洲的融合,新發展區會預留土地為特殊工業及本港的優勢產業提供發展空間, 創造不同就業機會,以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以及「新發展區的發展也會顧及現在及周邊社區的需要,適時提供足夠的社區設施及多元化的就業機會,使新舊社 區得以融合,締造和諧共融社區。」

這兩點,和本版紀曉風上周鴻文,分析「新發展區」一開始時應是新版「科學園」或「數碼港」,而不是今天政府多番強調「為解決基層市民住屋需要」的「公/居屋區」,遑論以往以密集、低技術勞工、以輕工業配合社區發展的「新市鎮」模式。

其 次,短片充斥大量港人感到陌生的內地用語。例如把「市肺」稱為「綠肺」、「市中心公園」稱為「市鎮公園」或「中心公園」。最經典是幾個新發展區都設有「商 業步行街」、「臨街商店」,這些詞彙確是非常內地化。事實上,哪有街不讓人步行?又有幾多商店是「臨街」?這些內地用語,尤其是在普通話版的片段中,內地 化用語如恒河沙數,如把「單車」改稱「自行車」,「徵收」土地稱為「徵集」土地,這正正反映這些片段,以至區內規劃,看來是對準內地同胞多於香港市民。不 過,上至行政長官梁振英、下至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都極力否認計劃是「富豪雙非城」、「深圳富豪後花園」。平情而論,若說新發展區必然為內地富豪而建,恐怕 過於武斷,但新發展為中港融合而建,看來這條短片說了真話。

是輯短片,據筆者所知是政府外判製作。即製作完成之時早於第三階段諮詢開始,看 來反映未被公眾注視之時的「新發展計劃」的最真實一面,但相對地亦反映當局未有按程序公義(早已為新發展區發展「定調」、「定框」)原則行事,而陳茂波等 人近日的所作所為,更反映出所謂的諮詢,只是聊備一格。

來源:紀曉風 facebook

金針集 : 陳茂波拓東北違原初政策方向

2012-9-28

發展新界東北目的,按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於周二晚出席新界總商會晚宴上致辭的說法是:「推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目的,是為香港提供極之缺乏的房屋及土 地,並配合香港未來的人口增長和經濟及社會發展方面的需要。」然而,甚為有趣的是,作為「超級梁粉」,陳茂波應該清楚記得CY於半年前(即他仍奔波於選舉 工程時),對市民許下的建屋宏願。

根據4月1日《文匯報》報道,CY在此前一天落區,和基層市民對話。據報道指,「雖然現時可大力發展離島 或新界區土地為新市鎮,但當中有不少配套需要解決,例如上班上學等社會需求,若未能做好配套只建房屋,會重蹈以前發展新市鎮的覆轍。」他又指,「市區土地 是盡快興建公屋的重要資源,但若區議員和市民不明大局,只以杜絕屏風樓或各自的利益為由,便拒建公屋,土地寧可撥作公園,那政府的房屋政策只能是紙上談 兵。他呼籲市民作『小小讓步』,又承諾上任後會到市區游說居民放出土地。」從以上報道,讀者可肯定兩件事:其一是CY的房屋理念中,「新市鎮」發展是有問 題,新發展公屋區不應走「新市鎮」的回頭路;另一是CY承諾市民親自游說居民,減低政府在市區興建公屋的反對聲音,從而達到在市區找土地處理房屋問題。

事 實上,在特首選舉後、CY未上台前,他的房屋策略都是強調要在市區找地方興建公屋,而他身邊「梁粉」也為其鳴鑼開道。例如CY房屋政綱智囊之一的房屋署前 署長鄔滿海就曾指,政府日後會審視空置政府設施用地和空置學校地,以及研究增加已規劃作公屋土地的規劃密度,於短期內增加可建單位量;此外,亦會研究舊屋 邨重建可行性。

另一位CY支持者、房協主席楊家聲更認為,在市區私人屋苑旁的政府用地建公屋無問題,又指在新市鎮建公屋,交通上未必便利基 層上班。最誇張的是,梁振英競選辦公室主席、市建局主席張震遠,他在4月初時曾表示,可把市建局部分收購得來的土地興建公屋。市建局現時市區收樓價平均呎 價達1萬元,從經濟上用以建公屋,公帑補貼比例相當高,可行性十分成問題,但無論如何,從張震遠的說法可見,當時梁班子的思維,依然是在市區處理市民對公 屋的需要。

更加令人詫異的是,未計政府用地、空置工廈、荒廢學校以及礦石場,截至今年6月,全港九新界可供住宅的用地,根據立法會文件披 露,合共有2153.7公頃。筆者嘗試非常武斷地撇除所有位於新界、估計屬「非市區」土地,單計港島及九龍,已有住宅用地200.7公頃,較諸2021年 才可開始使用、發展住宅用地只有167公頃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還要多40公頃。

路人皆見,新發區是為港人住屋需求的說法,大多站不住腳。

來源: 紀曉風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9%87%91%E9%87%9D%E9%9B%86-%E9%99%B3%E8%8C%82%E6%B3%A2%E6%8B%93%E6%9D%B1%E5%8C%97%E9%81%95%E5%8E%9F%E5%88%9D%E6%94%BF%E7%AD%96%E6%96%B9%E5%90%91/531471740203387

林鄭奢言東北變新市鎮 學者憂淪另一悲情城市

2012-9-22

 

如果以為反國民教育科、光復上水站等抗拒中港融合的活動已見尾聲,那老紀必須提醒大家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爭議,將是下一個戰場。面對網民、保育人士 及居民對新發展區的批評,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天先重申發展為居民住屋需求而設,再指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及打鼓嶺的三區發展,和新市鎮發展一樣,企 圖說服市民三區發展和30年前拓展沙田、大埔、屯門等新市鎮如出一轍。

但香港已發展的新市鎮,承載人口能力強,絕大部份住有20萬人或以 上,但新發展區承載人口只有15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8萬人。有學者及熟悉規劃的建築師坦言,新發展區容納人口較少,交通配套可能不足,繼而影 響居民就業,隨時化為下一個天水圍式的「悲情城市」。而且日後又有內地人置業遷入,在中港矛盾加劇下,恐怕是隨時譜出新市鎮「悲上加悲的悲歌」。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諮詢進入最後階段,議題雖然在社會暫未有很大迴響,但在網上及社運界早已鬧哄哄。保育人士及北區居民形容計劃是為「深港融合」而成,打造 「雙非富豪城」,更會逼遷原居於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的居民,如同「滅村」;團體亦質疑政府在市區有大批用地,卻以發展居民居住用地為名,開發東北。

對 於種種批評,現屆政府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以及上屆政府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天先後在不同場合中辯解。陳茂波指政府在第三期諮詢時,已沒有把「深港融 合」作為考慮之列,又指未來賠償方案可能比菜園村更好,明言政府已預留400多億元作賠償,猶如企圖以金錢利益,消弭反對聲音。現時官至政務司司長的林鄭 月娥,在昨天傍晚回應發展計劃,指「這是另一個新市鎮發展」,更對新發展加促深港融合一說,直言是「無中生有」。究竟日後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是否市民所理 解的「新市鎮」?計劃又是否暗藏「深港融合」的魔鬼在細節?要解讀這個問題,大家先要理解新界東北發展是怎麼一回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港英政府已開始研究新界東北發展的可能,07年政府負責的「香港2030研究」,以已完成的研究諮詢、交通網絡及接連現有新市鎮的三大理由,提出發展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及打鼓嶺三大區域作優先發展。

當 時推算三區合共發展逾800公頃土地,預計可容納18萬人。而在08年4月首次諮詢中,諮詢文件先指三大區由於位處新界東北及邊境禁區以南,鄰近跨境設 施,佔地理優勢,「拓展新發展區可把握香港與內地之間日益頻繁的經濟聯繫所帶來的契機」。繼而又提及位處鄉郊的古洞北「環境寧靜,加上往返內地交通方便, 是興建專上學府的理想地點」,這類專上教育設施「旨在提供一個有助學習的環境,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學生和專才來港工作」。令人懷疑三區發展,是為吸引內地 人來港。到09年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文件更在「指導原則」一欄中第一項,言明新發展是「配合珠江三角洲的長遠發展,並與深圳市的發展配合」。甚至到本月底 結束的第三階段諮詢,諮詢文件的前言仍強調新界東北發展「為促進港深兩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機會」,而在文件中提及的「古洞北商業步行街」,從命名上已看出 其內地味道,始終香港過往只有「行人專用區」。

事實上,發展區選址臨近深圳,而且諮詢文件不斷強調區內有不同產業,除了內地市場極大的教育 產業外,在第一及第二輪諮詢中,亦建議有不同產業,包括特殊工業。到第三階段,有關建議特殊工業用地被改為政府用地,發展區產業味減少。但發展區內有近 167公頃用地為住宅及鄉村式發用地,而當中公營房屋及私營房屋的比例仍在調整中,最新消息是公營房屋比例可逾一半,但相信仍有超過四成用地發展私營樓 宇,自必成為內地豪客炒賣的新目標。

但最令人不解的是,若新發展區如林鄭月娥所言是「新市鎮」,那恐怕這三區的新市鎮可承載的人口太低。從 圖表可見,香港過往發展的新市鎮,承載人口大部分超過10萬,不計人口密度過高而被批評的天水圍(區內人口約28萬),居住環境密度較理想的大埔也有 28.2萬人口。須知東北新發展區三區合計面積,等於2/3個大埔,按比例發展區應承載約18萬至20萬人口,但現時規劃卻只是15萬人。香港現時有約 700萬人,但到新發展區開始「入伙」的2020年,屆時人口已達760萬人,到新發展區完全落成的2031年時,香港人口已達816萬人,市區擠迫人口 及對住屋需求,估計已相當嚴峻,但新發區土地恐怕對強大住屋需求只屬杯水車薪。

對於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情況,老紀請教過香港大學建築系前系 主任劉秀成,他指出,按照目前政府所說,新界東北未必是個理想的衛星城市。他解釋,政府早年已打算發展新界東北三個地區,計劃是與上水、粉嶺作一起發展, 當時當局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解釋是為推動舊區發展。他認為,若新界東北只可容納15萬人口確是較少,其實可將樓宇高度提高,增加地積比率以容納更多人 口,這亦自然可以解決交通配套的問題,「人口多,地鐵都會喺嗰度開站啦」。

劉秀成又指,一個新市鎮的發展,最大問題不是城市規劃,而是設施 配套是否與新市鎮同期完成,當人口搬入去時有得使用,如天水圍就是一例子,現時泳池及圖書館仍待興建,政府汲取教訓,別再造多一個「悲情城市」。至於社會 指新界東北是為內地人而設,劉秀成認為,如果要防止內地搬入,可在該區推行「限呎樓」,不能起豪宅,因內地人都是為豪宅而來。

城市設計學會 副會長吳永順認為,現時社會反對最烈的原因是擔心內地人搶着遷入,他認為該區可實行「港人港地」政策,以消除市民疑慮。他又稱,區內是需要一定的公私營房 屋比例,以及商業配套,否則全部只給基層人士居住,一來不能負擔高昂交通費往市區打工,二來區內沒有職位,只會發生很多社會問題,變成「悲情城市」。

來源: 紀曉風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B4%80%E6%9B%89%E9%A2%A8/%E6%9E%97%E9%84%AD%E5%A5%A2%E8%A8%80%E6%9D%B1%E5%8C%97%E8%AE%8A%E6%96%B0%E5%B8%82%E9%8E%AE-%E5%AD%B8%E8%80%85%E6%86%82%E6%B7%AA%E5%8F%A6%E4%B8%80%E6%82%B2%E6%83%85%E5%9F%8E%E5%B8%82/52860311382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