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地圖 請用數據來說服我

http://thehousenews.com/NT-northeast/%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5%9C%B0%E5%9C%96-%E8%AB%8B%E7%94%A8%E6%95%B8%E6%93%9A%E4%BE%86%E8%AA%AA%E6%9C%8D%E6%88%91/

 

 

Code for Hong Kong 製作互動《新界東北地圖》連結

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歷時多年,從懶人包常人包、關於規劃的資訊甚多而且不斷更改。

Code for Hong Kong 自發組織程式開發人員、富規劃知識人士等關心事件的各界朋友成為公民記者去製作《新界東北地圖》,務求市民能理性關心及討論計劃。

網站提供古洞北、粉嶺北和落馬州河套區每分區基本資料,包括面積、規劃人口、土地用途分佈、公私營房屋比例等。放大每區地圖,更可以看到規劃署圖則:那些用地為房屋、教育或自然保育周途以及環評報告中提及的古洞砒霜分佈;地圖也標記了相關新聞的地點。讀者也可比較粉嶺哥爾夫球場和規劃區的大小。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爭議多年,主流傳媒焦點大多放於集會衝突,議會醜態,要真正了解發展計劃反而不容易。

從規劃署圖則、環評報告到立法會文件,資料之多,相信一些立法會議員也未能細看,更涉專業知識。眾多文件甚至有互相矛盾之處,獨看公眾資料摘要,難以持平了解發展。資訊世代,只有少數熱心人能去深究百頁計的PDF,而很多時重點卻在細節。

很多人甚至官員的取態是公眾無需知道規劃詳請,認為那是專業人仕的工作;但公眾有知情權,亦從來應參與規劃,而特別是面對議會失衡時,公眾必需有效接取資訊、充分表逹意見、以監察政府。

很多香港人,也許今天才第一次聽到政府花100億在邊界建容納2萬多大學生的大學城,抑或蓮塘口岸原來超支80億,規劃時流量假設內地來港無需簽證。不是經過這個專案,相信我們都不能了解當中細節。

我們不是專家,制度複雜更涉專業範籌,理解可能有錯;而正因如此,普通市民不是更難理解計劃發展內容?為何最基本的數據都要大費周章辯論? 不敢說網站資料準確無誤,而我們盡量為每一點數據附上出處,更希望有人能指正錯誤,好讓公眾明白、真理也越㸤越明。

蒐集資料時我們就遇到相當困難。 政府於2013年7月4日公佈發展修訂方案;而城市規劃委員會於11月時刊憲的計劃大綱草圖,於12月北區區議會討論[1],當中數字卻再作出修訂有所出入。(可比較討論文件及資訊摘要當中的各項土地面積) 。今年2014年2月25日立法會的討論,卻是基於去年7月的文件數字,令人摸不著頭腦。[2] 如公眾關心的資助房屋比例,立法會中文件是47.5公頃,在最新大綱草圖及書面回覆梁國雄議員時也表示為39公頃。

至於刊憲規劃圖相關資料的《法定規劃綜合網站》網站,以今天來看設計相當過時,還是為IE5.5 而設。當中地圖定位後只有JPG格式,難以再轉換處理。例如東北地圖需要古洞北、粉嶺北等的規劃邊界數據(KML/GeoJSON格式),這網站便幫助不大,而詳細資料也是PDF,應用困難。如要進一步調查土地業權資料,更需向土地註冊處查冊,涉及費用、複雜程序及私穩條例,對市民爭取透明度其實相當不利。其實規劃處都有仔細數據、座標,假若能系統地公開成開放數據(Open Data),應用現代的API 必定促進資訊更為流通。聞說新版本的網站建構中,僅望會大有進步。

最後,政府應該加強利用資訊科技,好讓公眾更容易參與發 展、與政府理性討論達至共識 。最近,台灣傳媒報導台灣政府的財政預算案網站大改,方便公眾了解,進而參與討論。希望香港政府也能從善如流。

[1]北區區議會文件第73/2013號
[2]見附錄1註釋,資料來源為政府當局就2013年7月15日的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提交的文件

原文刊於Code for Hong Kong博客

保東北 講呢D!話俾阿爸阿媽知

2014-06-26

http://www.inmediahk.net/2014062604

前言:東北立法會大戰,明天來到第七個回合,街頭巷尾的討論沸沸揚揚。不少年輕朋友回到家裏,也少不免要跟被主流傳媒洗腦的爸爸媽媽辯論。我們主張以理服人,免傷和氣,特別製作此「說服爸媽反東北錦囊」。十條模擬題目都是反東北朋友的親身經歷,極具實戰意義。大家記住今晚返屋企食飯,把握機會廣傳「反東北,保香港」的信息!

(一)新界東北發展區計劃都諮詢咗咁耐,點解依家先出嚟反對?

已經反對了好幾年,只是政府不理,傳媒少報導,所以市民大眾看不到而已。其實,問政府有沒有諮詢或者市民有沒有反對過,都迴避了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誰有權決定?目前,與新界東北計劃決策有關的機構,由環境諮詢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到立法會,全部由梁振英政府控制,大石壓死蟹。我們需要的是民主的政制和城市規劃制度!當市民有權決定,行政當局就不敢再亂推包庇地產商,毀人家園的大規模開發計劃。

(二)香港人咁多人無屋住,點解阻住特區政府發展新市鎮起樓畀香港人住?

首先,大家知不知道,新界東北計劃面積612公頃,勞師動眾,搞到社會不穩,其實最終撥作公營房屋(公屋加居屋)的土地只有約40公頃(6.53%)!

我們支持興建更多公營房屋改善香港居住環境。如今反對政府搞東北新市鎮,是因為我們認為,香港不應該再重複過去先鏟平幾百公頃土地,再閉門造車設計新市鎮的做法。大規模開發有眾多害處,包括,(a)對原有社區和環境帶來不能逆轉的傷害(東北要逼遷上萬人,徵收大量活躍農地);(b)新市鎮發展被大財團壟斷,千篇一律,居民生活沒選擇(見天水圍就知道);(c)產業發展成功率極低,原區沒就業,居民又要長途跋涉返工;(d)涉及龐大利益輸送,官員貪污誘因大增。

基層市民有選擇的話,最想住在鄰近原有市區,方便返工的地方,因此,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最好和最快的方法,是政府善用加起來超過2600公頃的已規劃空置住宅地和短期租約用地。

政府繼續推新界東北計劃,最開心的只有新界原居民地主和囤積農地的地產商,因為政府替他們將農地變黃金!看侯志強同四叔多積極撐政府就知道。

(三)你哋話要「永續農業」,香港依家都已經係商業城市啦,重講咩農業?

農業農地重有咩價值呀?梗係起樓起商場賺錢啦!

我們大膽講一句:香港放棄農業,等於放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大家應該都看到《白皮書》裏面說:「香港所需的淡水、蔬菜、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資主要由內地供應……截至2013年底,香港市場活豬95%、活牛100%、活雞33%、河鮮產品100%、蔬菜90%、麵粉70%以上由內地供應……」正面文章反面讀,控制對港「基本生活物資」供應,是北京控制香港的重要手段。

英治時代,殖民地政府為了防止過度依賴大陸,就算經濟效益不高,也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本地農業,「確保本產糧食供應量維持合理水平。」(1979年出版香港年報)。過去三十年本地農業急速衰落,不是偶然,而是北京的對港戰略。北京統戰新界原居民地主的同時,亦大力統戰漁農界,吸引他們北上做生意開農場,放棄香港本土農業。大家想想,如果北京不是非常緊張本地漁農界不受指揮,有什麼可能會在1200席選舉委員會中留60席給他們

北京最希望特區政府透過開發計劃,將新界農地全面破壞,將深圳和香港都市合而為一。香港在斷水斷糧的威脅下,難以再發展民主自治體制。因此,保育農地,復興農業,提高本地食物自給率,增加自給供水,除了出於保護環境生態的考慮,對香港市民也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四)講咩不遷不拆呀?舊時發展沙田、將軍澳,都係要搬人走架啦,又唔見你哋出嚟反對?有賠償咪得囉!

如果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想,香港不是屬於我們這一代的,而是我們向下一代借用的。自然環境和農田,破壞了就難以復原,那是多少錢也賠償不了的。一本通書不能睇到老,我們要想想,現在和興建沙田和將軍澳的時代有什麼不同?(1)我們不再活在殖民地時代;(2)香港人口增長已經放緩了許多;(3)我們知道全球暖化有多嚴重,也知道保護生境和農田有多重要。20世紀流行搞的大開發和新市鎮,到了21世紀面對新形勢時,已經不合時宜。停止大規模開發,改以小規模、循序漸進的模式發展,才是關心香港下一代的應有表現。

(五)發展新市鎮,多啲人可以有工開,點解唔好?

眾所周知,現在建造業不是沒工開,而是人手短缺,甚至到了需要輸入外地勞工的程度。香港特區政府現在學大陸那一套,以基建和大開發來帶動經濟,速度之急和耗用公帑之巨,令人擔心財政儲備有花光的危機。一條機場第三條跑道,造價居然達到2000億,令人咋舌。我們認為,經濟發展要全面,絕不能一味靠起樓起基建,政府應重視社區層面的經濟發展,讓基層市民有更多機會做有尊嚴的工作。其中,幾千公頃被地產商囤積的荒廢農地,如果不再浪費,已可提供數以萬計就業崗位。

(六)發展東北新市鎮等自由行可以喺果邊買嘢,唔洗逼落嚟我哋香港其他旺區,你哋反對計劃,係咪想搞到旺角、銅鑼灣逼死人?

只要問問幾個自由行旅客,就會知道以為在東北新市鎮開幾個商場就能疏導旅客,有多不現實。問題的源頭是大陸的自由行政策,特別是一簽多行本身,解鈴還需繫鈴人。況且,就算提問的邏輯成立:為了銅鑼灣和旺角冇咁逼人 → 所以就要發展新界東北 → 所以逼遷上萬居民和當中所有利益輸送都變得合理,這種暴力推論實在教人難以接受。

(七)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都好好人咁見咗你哋一次,依家又安排多一次,你哋重唔心足?你哋根本就係為反對而反對!

發展局長陳茂波真的值得市民同情?作為發展局長,每一個決定都有可能被指輸送利益,因此更應該以身作則。但陳茂波一而再被揭發涉及與職務相衝突的投資,除了投資劏房生意,也在古洞北發展區內囤積農地二十年。陳茂波最沒資格代表公眾利益發言,應該馬上下台,否則有關利益衝突的醜聞將會無日無之。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為反對而反對」,現在是政府明知有其他開發的可能(包括粉嶺哥爾夫球場,以及已規劃空置官地),卻仍橫蠻闖關,赤裸裸的欺善怕惡。錯的對不了,如果當官的堅持要錯下去,那就算做多少次見居民公關騷,也不能解決矛盾。

(八)香港話就話五十年不變,但係經濟交流咁頻繁,依家一直都融合緊架啦!兩地交流咁多,係大勢所趨,唔通閉關自守?香港重有咩出路呀?唔同大陸接軌就被邊緣化架喇!

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就是香港人還要不要「高度自治」?要的話,整個地方的發展就應體現出「高度自治」的發展格局,那個格局在1997年前英殖時期已奠定:有城市有鄉郊,發展本土農業以確保一定的食物自給率,穩定的水電供應,有不同階層都能得益的多元經濟活動。只要以這個基本格局為前提,沒有人反對兩地交流。

(九)依家為咗通過呢個計劃,搞到立法會其他撥款排長龍,你哋咁樣拉布,影響民生,損害香港人利益呀,知唔知道呀?

立法會財委會主席有權經委員會同意把其他沒有爭議的撥款申請調前優先審議,因此不能說反對計劃的人阻礙了其他申請,而是政府指令主席以其他申請做「人質」,脅逼反對東北計劃的議員就範。我們希望市民大眾看清楚,東北計劃的通過到底是對市民重要,還是對地產商和原居民地主等既得利益集團重要?

東北計劃所能提供的公營房屋用地(40公頃),要找到替代地方並不困難(譬如元朗橫洲34公頃露天貨倉地帶,或者粉嶺高球場170公頃),政府為了通過這三個億的東北前期撥款,居然不惜連續三星期把立法會變成堡壘一樣。除了說明政府有心激化社會矛盾,我們想不到第二個解釋。

(十)通唔通過呢個撥款,你哋都唔應該用暴力嘅行為去衝擊立法會,又搞到啲保安同警察個個受傷,人哋都有屋企人架,你估剩係你先有呀?

我們不希望立法會淪為戰場,更不想見到有任何人受傷。我們希望立法會內的議員,無論是泛民主派還是建制派,為了防止衝突發生,應該聯合要求政府撤回撥款申請。

文:朱凱迪

周日話題﹕新界東北﹕新市鎮前世今生的宿命和夢魘

2014年6月29日

http://news2.mingpao.com/pns/%E5%91%A8%E6%97%A5%E8%A9%B1%E9%A1%8C%EF%B9%95%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F%B9%95%E6%96%B0%E5%B8%82%E9%8E%AE%E5%89%8D%E4%B8%96%E4%BB%8A%E7%94%9F%E7%9A%84%E5%AE%BF%E5%91%BD%E5%92%8C%E5%A4%A2%E9%AD%98/web_tc/article/20140629/s00005/1403979566326

【明報專訊】但凡看過王家衞電影的人都知道,劇中人物無不對時間有一種近乎癡戀的執迷,對已逝的年華和回憶苦苦追尋,最終卻發現僅存的只是虛妄幻象。就像廿五年前《阿飛正傳》中張國榮飾演的旭仔,畢生苦苦尋找自己的生母,最終卻發現這只是一種自我欺騙;或許他那經常掛在口邊的「無腳雀仔」,「其實邊度都無去過,佢一出世就已經死咗!」

《阿飛正傳》又或王家衞電影的故事,在相當程度上亦是香港人的故事。

儘管香港已經回歸十七年,但香港人身分認同的問題,仍日以繼夜的一直纏擾着我們,「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最新的例子或許要算新界東北——這個發展局號稱「香港人的新市鎮」,打從一開始已蒙上中港融合的陰影;「新界」所代表傳統鄉郊的生活模式,卻被「竊聽風雲」式的政商鄉勾結所葬送;而新市鎮作為香港工業化時期的產物,卻反而在廿一世紀的資訊時代借屍還魂。

第三代新市鎮僅供解決居住需求

早期香港的第一代新市鎮,無論所指的是觀塘抑或荃灣,皆徹徹底底的打造成工業衛星城市,服務1960年代起飛的本土輕工業;到了沙田和屯門等第二代新市鎮,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力求「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但無非仍以提供廉價勞工和工業用地為主,其後大埔和北區亦大致沿用這種發展模式。但正當香港的新市鎮發展如日中天,卻碰上內地改革開放和工業北移,1980年代後期《全港發展策略》、《都會計劃》、《機場港口策略》相繼推出,意味發展重心已重回維港兩岸,大規劃的填海、港口和新機場計劃,取代新市鎮成為香港的新發展動力。而生不逢時的第三代新市鎮,除了東涌尚且充當新機場的後勤基地,其餘像天水圍和將軍澳的功能已愈趨單一化,變成僅供解決居住需求的「睡覺城市」。

自1997年金融風暴、以至2002年的「孫九招」出台,香港新市鎮規劃亦變得停滯不前;2003年的SARS和五十萬人上街,客觀效果卻是令北京開始直接插手本土經濟。2007年曾蔭權重新提出「新十大建設」,重點已從本土轉向跨境的需要,高鐵、河套、港珠澳大橋、深港機場接軌……無不從中港融合、「十二五規劃」的邏輯出發。在如此一個宏觀時空轉移的歴史脈絡之下,當前新界東北以至西北的洪水橋規劃,打從開始已注定是個充滿弔詭和宿命的存在——既然過往天水圍只需400公頃便能住30萬人,難道這些面積多達700、800公頃的巨型新市鎮,就真的只為解決區區十多萬人的居住需要?抑或背後還肩負着更大的政治經濟職能?

舊酒新瓶貫始終的地產霸權

當然,除了官方堂而皇之的四大支柱、六大產業,任誰都知道的客觀事實是:香港經濟還有一個單天保至尊——地產霸權。無論早期新市鎮的換地權益書,到後期四大地產商囤積數千公頃的農地,潘慧嫻筆下《地產霸權》的發迹史,基本上也就是香港新市鎮的發展史。就算工業城市早已變成陳迹,賴以起家的地產業卻不斷茁壯坐大。但這既是香港經濟黃金年代的集體回憶,亦是地產泡沫爆破之後的共同創傷——新界東北宣稱解決香港房屋供應不足,出台卻正值樓市大幅調整之際;難道我們馬上又要重蹈八萬五的覆轍,總是在樓市泡沫爆破之際大興土木?而更根本的問題則在於:回歸至今已十七個年頭,為何香港仍「飲鴆止渴」地吃着過氣的老本?

公平的說,在回歸之初的董建華治下,曾一度嘗試針對經濟結構失衡,致力提升香港產業的競爭力,包括發展高科技產業、創意文化產業,興建迪士尼樂園和西九文化區等,開拓後工業香港、後現代都會的新生命軌迹。但落在眼高手低的董班子手上,數碼港卻變成地產項目,西九又差點變成地產項目,一切活化古蹟計劃都是地產項目。表面上香港是在找尋新的出路,但實際上只是舊酒換了新瓶——藉文化、藝術甚至科技包裝粉飾——還是一貫始終的地產霸權!

衝擊裝睡香港人的阿Q窘態

又或者應該說,1997年之前的地產霸權,本質上仍與香港作為工業城市掛鈎,地產商既得益於移山填海的大規模開發,香港人亦得以擁抱一個向上流動的中產夢;惟到了1997年尤其是金融風暴之後,後工業時期的香港經濟早就變得空洞化,大起大跌的樓市進一步金融化 、投機化,極盡虛幻的豪宅包裝亦令住屋變得泡沫化、虛擬化,完完全全就是電影《大亨小傳》中的狄卡比奧,所打造出金堆玉砌、真假難辨的夢幻世界。地產霸權早已化身成一種超級病毒,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全面吞噬香港。連帶選出地產經紀出身的新特首,也以建立新的地產夢作為唯一政綱,而身邊的一眾局長顧問智囊,則無時無刻不在驚爆利益衝突的醜聞。

惟地產泡沫與科網泡沫畢竟有別,它始終不是純粹的空中樓閣,它依舊必然立足於土地之上。香港雖然仍號稱全球最自由的經濟城市,但土地開發所需的巨額基建投資,以至收地改劃等繁複程序,所背靠政府的龐大身段皆如影隨形。基建規模愈大則官商合謀的可能便愈多,像新界東北如此巨型的新市鎮,政商鄉盤根錯節、糾纏不清的關係矚目皆是。官商勾結並非建基於陰謀論的臆測,而是立足於實實在在的政策程序。當年曾班子卸任後尚且正面對法律指控,當下的利益輸送卻可在光天化日下繼續進行?

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天與地》中Joe Junior的一句話,試圖驚醒仍在沉睡的香港人;但宿命的是:「你永遠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或許在立法會門前示威的年輕一代所衝擊的,並非被地產霸權玩弄於股掌的特權議會,而是在新界東北議題上,繼續裝睡的那些香港人的阿Q窘態。

延伸閱讀:《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

《以銀為本:7評香港的產業及人口政策》

文×鄒崇銘

編輯 梁詠璋

吳靄儀:吳亮星現象突顯議會危機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5%90%B3%E9%9D%84%E5%84%80-%E5%90%B3%E4%BA%AE%E6%98%9F%E7%8F%BE%E8%B1%A1%E7%AA%81%E9%A1%AF%E8%AD%B0%E6%9C%83%E5%8D%B1%E6%A9%9F/?fb_action_ids=576705779117752&fb_action_types=og.comment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5B728013060591264%5D&action_type_map=%5B%22og.comments%22%5D&action_ref_map=%5B%5D#.U67EWckVHqA

2014-6-27

前立法會法律界議員吳靄儀今日在《信報》發表評論,直斥財委會主席吳亮星是「無能」,但他指吳亮星的表現也反映了議會危機已經充分顯露,當局雖然應該反省,不過還是太遲。

吳靄儀認為,「吳亮星現象」並非在於由建制派或民主派出任主席的問題,因為回顧歷史,不論是建制派的黃宜弘,還是民主派的劉慧卿,他們都能夠公正主持,這都是吳靄儀她本人親身目睹的情況。

依賴北京當選者 缺議會知識

吳靄儀提出,以往的議員都在九七前建立的議會文化中成長,能夠當委員會主席是基於他們在議會的資歷和對議會工作勝任,得到一眾議員認同,信任他們會尊重所有議員,恰如其分處理會議事務。不過在主權轉換後,依賴北京力量當選的議員,多對議會事務等知識一無所知:

這些議員並不需要藉議會工作的表現和對議會程序的認識而得到同儕信服,繼而委以重要職責,他們得以出任種種委員會主席,是由於北京需要有可放心信賴的人佔着這些位置,以免這些職能落在民主派的手中。這個現象,於2012年後變本加厲。

吳靄儀說,這些缺乏認知的議員當上主席,其重要角色只是令會議盡快踏入投票階段。不過由於原有議會文化不死,當議案到了重大關節爆發辯論,這等主席就無法應付,鬧出笑話。

梁振英帶頭踐踏議會尊嚴

吳靄儀又批評,今屆立法會選出之後,議員質素令人瞠目結舌,其中特首梁振英班子成立後,更索性公然直入議會責罵議員,展開敵我鬥爭,此舉乃蔑視立法會在《基本法》之下的憲制地位。她斷言,現時的辯論既然對決策毫無影響,一切只講投票,強權當道,「議會還能有什麼功能?」。

她最後說,今日議會危機已露,「難道中央仍看不到?還是整個形勢,根本就是中央有意造成的?」

中共最後的金融實驗——新界東北與中共版《城邦論》

http://www.superiorhk.org/2014/06/%E4%B8%AD%E5%85%B1%E6%9C%80%E5%BE%8C%E7%9A%84%E9%87%91%E8%9E%8D%E5%AF%A6%E9%A9%97-%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8%88%87%E4%B8%AD%E5%85%B1%E7%89%88%E3%80%8A%E5%9F%8E%E9%82%A6/

2014-06-29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前期撥款,終於以霸王硬上弓的方式通過。政府及建制派急於通過撥款的心態,會有一種計劃失敗,就會萬劫不復的錯覺。而政壇更謠傳若新界東北計劃一旦夭折,就是梁振英的死期。謠傳不足信,但仔細參達計劃的內容,以及對比現時中共的經濟,就會發現,政府的失常行為、以及政壇謠傳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新界東北,是其最後一個金融實驗,甚至是中共城邦論的重要一步棋。

大陸的經濟困局

筆者的《中共的金融幻夢—取代香港的故事》,曾分析中共三十幾年的經濟實驗,終究是一場幻夢。而這些實驗,越近期的,失敗得越快。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三個原因:

一.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如前海、上海自貿區)

二.經濟軟件建設落後,致使內部發展及對外吸引力減少

三.無法在大陸,有效運用香港經驗及制度

以上三點,其實印證了一個事實,就是中共在大陸,是絕對無法複製另一個香港,更不能建立香港的制度及經濟力量。而中共無法「保八」(即每年經濟增長百份之八以上),以及大陸房地產泡沫對經濟的損害,已經開始顯現。今年大陸首季房屋新開工面積,按年大跌25.2%2.91億平方米,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更按年急挫27.2%,至2.12億平方米。《華爾街日報》引述政府統計,中國地產商在今年首兩個月售出的單位,整體樓價已按年下挫5%。中國的地方債務,從2007年尾至2013年中,由不足5兆元人民幣上升到近18兆元。短短3年裡,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增加3倍以上。這些經濟危機,並非一兩場地方經濟改革,所能解決的問題。

那樣,新界東北,又為何與這些事有關?只要將之視為一場金融實驗,就會明白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奧妙。梁振英及政府在計劃中,最強調的是甚麼?「特區中的特區」,以及「免簽證」。咦?!這些口號,怎麼和前海特區,以及上海自貿區一模一樣?!因為這並非巧合,而是政府刻意為之的。

關注計劃的港人,早已批評政府意在新界建立「富豪雙非城」(以坪輋為例,整個發展區6500單位,竟然全部都是私人樓)。而免簽證,就意味著大批大陸人口和資金轉移至新界,變成特區中的特區。這樣做,就能直接利用香港的經濟軟件以及制度,繼續其金融實驗。此舉,甚至可以不損害大陸地方勢力的利益(港人不包括在內),為中共續命,可謂一舉兩得。而若此舉失敗,梁振英不單權位不保,中共自己,亦可能因這個經濟實驗失敗而出事。因為,高經濟增長,是現時中共維繫統治以及政權認受性的唯一理據,假若連這也保不住,就不可能控制得住各省的地方勢力。

中共版本的《城邦論》

其實,中共這個計劃的構想,正是借用香港本土派主要論述——城邦論。香港城邦論,提出香港社會是遺民社會,港人繼承了華夏文化傳統,加上了英國人遺留的現代價值(例如法治和工業文明),有資格建立「準華夏的現代城邦」。而在政治上,主張港中區隔,堅守「城邦自治」。藉此劃定中港權力彊界,恢復港中關係正常化。當然,中共對香港繼承的文化及遺民社會,毫無興趣,甚至加以扼殺。港中關係正常化,更是絕不可能。中共真正的目標,是以港中區隔的方式,將香港變成一個全新的經濟特區。

這次,不同於前海,中共要以治外法權的方式,建立「香港制度」。它企圖直接將新界東北變為中共權貴的特區,直接使用香港的商貿經驗以及法制,然後以新界東北為中心,吞併香港的金融服務業, 使之取代香港島,成為香港的金融中心。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就是本文一直所講的,以金融實驗,幫助中共吊鹽水。第二,是徹底控制香港,並壓制一直反共的港人。

主權移交十多年,中共始終無法贏取港人的支持,就是因為一個獨裁政權,毫無誠信,又肆意干預香港的政務(當初誰說除國防和外交,甚麼也不管),曾經被港英政府管治過的港人,實在無法支持。那些形同傀儡的特首,自是舉步維艱,不能實現中共的願望。現在,中共權貴,在港直接殖民,在新界東北大建殖民都市,沖淡港人人口,甚至進行人口改造。令原先的港人,變成二等公民。當港人一貧如洗時,這些權貴,就會操縱政府,以威迫利誘的方式,令其回大陸工作和居住。數年前,就已經有本港金融精英稱,香港的「低增值人士」,應該離開香港。梁振英,亦經常呼籲香港青年北上創業和發展。事實上,到那時候,大陸殖民之勢已成,香港人口改造完畢。港人,就真的只能被驅離故鄉了。

屆時,港中區隔,就成為中共進可攻,退可守的利器。進,可以利用香港,繼續大玩其資本遊戲。退,大陸經濟社會動盪,就退守香港,保存實力。各國勢力,基於在香港的利益盤根錯節,是不願見到香港崩潰的,那就自然默許中共權貴在港的殖民。因此,無論局勢如何轉變,中共權貴,都可以利用這個招牌,進退自如。城邦論,就由港人自保的論述,變成中共自保,殖民香港,迫害港人的毒計。

結論

當中共要借新界續命,繼續其金融實驗,不過再次證明,中共已經技窮,要用這種寄生蟲方式,將香港吞併。如今,撥款已過,邊境失陷,只是時間問題。但港人更應該明白,只要主導權在己,敢於在本土議題上,和中共寸土必爭,則中共仍需妥協,港人仍能自救。畢竟,這裡是我們是主場。這個自由城邦,是為了港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而非為了實現中共無恥的續命計劃。只要港人明白「港中區隔」四字的真意,則香港,仍然會是亂世的樂土。

參考資料:

[1]陳雲:《香港城邦論》

[2]中港區隔 保存香港 回饋中國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4%B8%AD%E6%B8%AF%E5%8D%80%E9%9A%94-%E4%BF%9D%E5%AD%98%E9%A6%99%E6%B8%AF-%E5%9B%9E%E9%A5%8B%E4%B8%AD%E5%9C%8B/

[3]陸樓市瀕爆煲 「鬼城」大增 新屋動工面積挫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231724

[4]中國地方政府債務6年增3倍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4/0603/article_117667.html

[5]開拓邊境 創「特區中特區」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613/00176_003.html

[6]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摘要

http://www.nentnda.gov.hk/chi/PE3%20Digest_C.pdf

[7]地產業界料樓價續飆 年內破97高位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1/25/YO1101250002.htm

中共的金融幻夢——取代香港的故事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06/16/75486

蘋論:新界東北關係一國兩制生死存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628/18780034

 

時間進入7.1前的倒數,香港爆發中港矛盾的議題可說是一籮筐:普選、白皮書、公投、司法獨立、新界東北等等。前天北京召開白皮書座談會,一批所謂學者居然表示,凡是《基本法》沒有規定的地方,就適用於憲法規定。那麼《基本法》有規定的,比如22條,比如改變選舉方式,是否就照《基本法》呢?又不是了。在政治凌駕法律的國家,所有這些爭論其實都無意義。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中國邏輯奉行的是強權就是真理,爭論無關輸贏,只是對市民認清是非仍有幫助。
各項議題中,7.1最應該突出哪一項?筆者認為,當務之急並且也最實在的,是新界東北發展的爭議。昨天,民主派議員大都力阻新界東北的早期撥款,對於衝擊立法會,也有議員指出這是制度暴力引來的抗爭暴力。但社會多數輿論,還未能將東北發展議題,聚焦中港融合的問題上,而這才是香港會不會淪為一個中國城市而不是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人城市的關鍵。
梁振英和其他政府高官現在都說,發展東北是為了解決港人住屋需要,因為香港缺乏土地。這說法建立在市民健忘的基礎上。
回顧東北發展規劃的歷史,首先在2007年11月22日,中國新聞社公開報道了以合併深圳和香港為大綱的「深圳市綜合規劃2007-2020」,按此規劃,深圳和香港將於2020年合併為一個城市。並表示這規劃已得到建設部批准。港府於2008年,就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向大陸官員諮詢,並總結出:「服務範圍包括深圳以至整個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方向。2010年梁振英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提出開發禁區的構想:未來可以容許深圳居民,甚至是所有大陸居民,免簽證進入新界北三個城市,將邊境模糊化。2012年6月梁振英上任前接受媒體訪問,說要在深圳河以南28平方公里的新界土地成立「特區中的特區」,地盡其用發展經濟,內地人可免簽證進入,並可使用香港的各種服務。2012年8月官方新華網發表題為〈從受惠到互惠──深港一體化的國際大都會夢想〉一文,其中說:一個「被命名為『香圳』的國際大都會,正在深港雙城的互動、競爭、融和中冉冉升起。」「兩地人員自由來往、自由就業、貨幣自由兌換……深圳和香港,要完全變成一個城市的概念。」並引述深圳官員說,深港一體化、甚至粵港一體化,已由《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等「路線圖」引導「走向成熟」。
從2007年中共就開始規劃,梁振英配合大力推動,有些得風氣之先的人士,就在新界北囤起地來等着待價而沽了。其中有地產商,有政界人士的親屬朋友,也包括發展局局長囤地波。
然後,由於近年民意對中港融合的強烈反彈,於是東北發展忽又被政府說成是一個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項目了。但香港缺土地嗎?發展局前局長麥齊光在上任不久,曾向立法會披露政府的住宅土地儲備共有2,153公頃,此外還有777公頃空置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當中不少可以轉為興建住宅。香港不缺土地,即使要發展,也不必在全為方便大陸人的新界北發展。一定要選新界北,很難說跟之前中共的深港一體化規劃無關。
林鄭月娥最近就反東北發展的抗爭說,不少示威團體及人士,本身並不受東北發展影響,何以要走到前線去進行抗爭?
她是真的如此無知嗎?在當年反高鐵後,反對中港融合的議題已被社運界關注。中共及梁振英的深港一體化大計,導致關注團體開展對東北土地的調查研究,並在一些網上媒體發表。他們關注的重點不是賠償,甚至主要也不是保護家園,而是要保護整個香港避免核心價值及生活模式的淪陷。
青年網絡作者盧斯達前天為文說,新界東北的命運,是一國兩制生死存亡的關鍵。
因為將香港融入深圳、珠三角,拆除關卡、免簽證人口流動、大陸人來香港工作,洗刷香港風俗,並且憑雙城的灰色地帶大量種票。則香港只有一國再無兩制,本土香港人不再存在,也沒有一個能與中國區別的身份了。因此他說,7.1並不是戰場,真正的戰場在財委會。
戰場在財委會,沒錯,但7.1仍是戰場。我們希望7.1標舉的議題,也應該聚焦在反對新界東北的發展上。是不是「自己香港自己救」?是不是本土優先?考驗所有的民主派,也考驗所有參加遊行的市民。(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保東北,不是反發展,而是要扭轉惡劣的發展方向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926

2014-06-26

保東北,不是反發展,而是要扭轉惡劣的發展方向

政府說,我們反對東北撥款,就是反對發展,社會不能進步了。
我絕對不是反對發展,而是不認同梁振英政府的發展模式。

1. 國家規劃 vs 由下而上民主規劃

新界東北的規劃,絕不是由香港市民本身需要出發,而是一種由國家意志推動的方向,將香港打造成為泛珠三角區的一個金融城市,讓兩地資本互滲的其中一步。這些對香港的規劃,早已寫在中央政府的十二五規劃當中。但我們要的,是一種由香港民眾的需要而出發的發展。

2. 危機四伏的金融地產 vs 健康務實的多元經濟

現時的計劃,先以農地變私樓讓四大囤地地產商賺第一桶金;地產商融資及買樓借貸讓金融業如中銀可賺第二桶金。兩地富豪炒樓以賺第三桶金;起完大商場、商業區後,地產商繼續從高昂租金大賺。

這情況下,你估投資者會投資在其他務實的行業,還是投資在搵快錢的地產金融市場?所以我看不到政府發展新界東北,如何有助於擴闊香港的產業結構,令香港有更為穩健的經濟基礎。

反而我看見的,是令香港更依賴金融地產,令經濟更為單一危險,這根本與健康的多元經濟背道而馳。將來中國或全球經濟一轉差,香港隨即上演金融大風暴一幕亦不遠矣。

3. 投機取巧的大資本 vs 敬業樂業小市民

政府搞東北的思維,是繼承一種激進的發展主義觀:將2萬個在東北生活、敬業樂業的居民,連帶本土社區連根拔起,再由那些投機取巧的千億地產財團以外科手術式殖入式發展。

10年前開始,領匯已經將各個本土社區換血;高鐵大白象也將菜園村一帶剷平;市區重建也是一樣將本土社區連根拔起。現在市區裡,連自力更新的小販也被趕盡殺絕。難道這些真正敬業樂業的小市民,要被剝奪了發展、工作、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能? 現在魔爪更申向新界東北!

這種發展,不是為促進那些無權無錢的小市民的發展,只是促進那些投機取巧的地產財團的發展。因為只有千億財團,才獲東北發展計劃的入場劵。

4. 拆2萬人屋企 vs 拆富豪的高爾夫球場

政府的宣傳片常說,發展新界東北,是為了起更多屋。我想問,如果係起屋,為何要拆掉兩萬名敬業樂業的居民,而不去收回高爾夫球場作建屋用地?

我也希望解決住屋的問題,而新界的棕土,又或政府的閒置官地亦已足夠解決住屋需要,為何偏偏要用新界東北三村? 當然因為是地產商在當地囤地已久!高爾夫球場留給富豪用!

5. 石屎森林 vs 城鄉共生

城市的健康發展,在於城市與鄉郊的互動,而不是將鄉郊吞噬。新界的人文、地理、風貌、資源都與市區有所不同。這正好能配合及補充市區發展的不足。

香港人還需要更多的石屎森林、更大型的購物商場嗎?我們需要把中環複製在新界嗎?還是保留新界作為一種城市的平衡、作為城市某程度的食物及水源自主供給、某種邊界想像、又或作為休憩的地方?

6. 不要讓天水圍悲情城市,在新界東北重現!

新市鎮一定是好?看看天水圍這個嚴重失敗例子就知道。

政府早被揭發與長實等地產商秘密簽署,於80年代已承諾不在該區再作另行發展,以免妨礙地產商商業收益。因此,天水圍被長實及領匯極嚴重地壟斷。生活品昂貴、缺工作機會、缺社區經濟體系以吸納30萬的人口,導致倫常慘劇出現。

天水圍根本是政府有計劃地進行的規劃暴力,將香港人推向財團的虎口。新界東北的發展也可能同出一轍。政府文件已表明,該區人口17萬,但只會有約3萬的就業職位。即估計超過6成的勞動人口均要跨區返工。同樣,東北的社區發展極有可能因為四大地產商壟斷而難以發展。如果今次東北計劃倉促通過,那麼受害的又是香港小市民!

7. 撤回計劃,重新民主規劃,扭轉香港的發展方向

政府在5萬份反對意見書,只有7份支持下,仍強行申請撥款,這絕不是以人為本的民主規劃。我們要求撤回政府計劃,是希望讓那些敬業樂業的小市民可以發展,希望發展健康多元的經濟,改善無權無錢者的生活,而不是一種由國家意志推動,崇尚投機取巧的金融地產泡沫經濟。反東北計劃,其實是守衛本土、保護香港而已。

Photo: by Tai Ngai Lung

新界東北,絕不是香港人的新市鎮!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904

2014-06-25

新界東北,絕不是香港人的新市鎮!

梁振英說,新界東北是香港人的新市鎮。這只是借「香港人」的名義過橋,大搞利益輸送,變成中港富豪的新市鎮。

第一,東北首先是地產商的肥豬肉

梁振英發展的新界東北地區,早已被四大地產商在多年前以平價大量囤積農地。一旦通過計劃,地產商部份地皮即獲賠償,又或者可以原址換地發展私樓,連同地積比率,即可大賺100倍。有估計地產商可大賺1400億以上。

第二,東北是為中港兩地 “高增值產業人士” 而發展的新市鎮

政府發展新界東北,用以前政府的說法,就是進行所謂深港同城化,這也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下的方向,為中港兩地的 “高增值產業” 及 “高增值產業人士” 打開方便之門,減少他們的貿易障礙,進行兩地資本互換,這只是延續近年中港資本互滲的趨勢,如CEPA、滬港股市直通車等。

在東北起大型商場、豪宅,發展所謂大型商業區、高科技產業區、保留高爾夫球場,以及發展前海金融中心,也是為此。能否發展甚麼高科技或其他產業仍是未知之數,因香港過去數碼港、中藥港等都是失敗為多。但東北作為一個極具跨境地理優勢的大型商、住地產項目,卻是勢在必行。以現時鄰近地區的上萬元呎價,一般普遍民眾可以住得起嗎?

第三、財團壟斷型的新市鎮,東北是天水圍悲情城市的翻版?

政府雖也預留了3成的住屋用地予公營房屋,但這是否就等於規劃上可配合香港基層解決房屋問題?新市鎮的規劃一定就是政府宣傳的那麼好嗎?

天水圍不就是一個嚴重失敗的例子嗎?天水圍就是一個地產商用來掠水的悲情新市鎮的典範。政府被揭發與長實等地產商秘密簽署,政府在80年代已承諾不在該區再作另行發展,以免妨礙私人屋苑的商業收益。因此,天水圍出現極嚴重的壟斷,天水圍南被長實壟斷、天水圍北就被領匯壟斷。整個天水圍的生活物品昂貴、缺乏足夠的工作機會、又缺乏各類社區經濟體系以吸納30萬的人口。普通人要花大量交通費及時間上班,如無能力跨區返工養家則更易發生倫常慘劇。

天水圍根本是政府有計劃地進行的規劃暴力,將香港人推向財團的虎口,新界東北的發展也可能同出一轍。政府文件已表明,該區人口17萬,但只會有約3萬的就業職位。即估計超過6成的勞動人口均要跨區返工。同樣,東北的社區發展極有可能因為四大地產商壟斷而難以發展。

香港人的新市鎮是語言偽術,實際是中港富豪的新市鎮

梁振英說東北是香港人的新市鎮,絕對是他另一次的語言偽術,新界東北根本不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而背後隱含的問題實在多不勝數。東北只是中港富豪的新市鎮。所以,香港人實在需要要求政府撤回計劃。

新界東北發展:取消中港邊界,實現中港對接

政府撥款夷平新界東北農村,是為了方便在香港建設大陸商貿活動區,大陸人免簽證進入,取消中港邊界,實現中港對接,證據就在政府的《香港2030》規劃文件:

P.17: 娛樂中心:建議中的娛樂中心可包括各樣的設施,例如高爾夫球場、名店購物商場等,也可以設置度假酒店,以吸引內地(免簽通行證)海外和本地的客源。

P.18 : 中外商貿博覽園:……博覽園的成敗也取決於是否具備獨特優勢例如內地人士可免簽通行證進出。

P.35 中外商貿博覽園的功能:而內地人士可以免簽通行證到河套區內旅遊和工作,進出方便。

香港2030研究:http://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chi/wpapers/pdf/wpaper32.pdf

「香圳」:新的國際大都會將要崛起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4/23/WW0804230003.htm

2008-04-23 文匯

 

魏達志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深港「共同市場」的形成,其重大意義就在於有能力代表崛起的中國作為區域單位參與經濟的全球化競爭,並在這種生產方式與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中形成新的特大型城市,成為新的國際區域劃分中崛起的新的國際大都會。以衛星觀測地球上夜間燈光最亮的地方是香港和深圳,這是一個新的特大城市「香圳」將要出現的先兆。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引起了生產方式與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全球市場的重新融合、生產力的鏈狀佈局與商務流程的重構帶來了經濟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整合,深圳雖然是在珠江三角洲香港與廣州點軸貫通中形成的城市,但由於深圳與香港特別的地緣經濟關係,將共同產生新的國際大都會,並將產生新的經濟增長的極化效應。

特大型城市的發展規律

 美國學者弗利德曼提出的衡量世界城市的七項指標,包括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的集中程度;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主要製造業的中心;國際性的港口、國際航空港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等等的要求,深港國際大都會完全可以達到。世界城市的形成歷史已經揭示了特大型城市的發展規律,而深港國際大都會的形成恰恰遵循了這一發展規律。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是若干個具有相關性城市共聚的結果。一個國際化城市的建成,往往不是某個城市單憑自己的力量所能達到的,尤其是現代意義的國際化城市,一般都是由數個甚至數十個功能各異但互為補充的現代化城市組成的具有高度相關性的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共同作用的結果。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是世界經濟在全球化條件下激烈競爭的結果。當代國際化城市的發展的普遍現象是,一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通過城市群區域的共同努力和協調進步,逐步取得在國際上城市之間競爭的優勢地位,並通過競爭促成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逐步發展為一個國際性城市。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的地位是相對穩定與不斷變化的結果。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增長重心的不斷轉移,使得世界各國經濟此消彼長,在那些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迅速出現一批頗具實力的城市,並連綿成為城市群,巨大的經濟增量所產生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使得城市群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中心城市,才得以發展成為具有巨大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

曾蔭權提出港深共建世界級都會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步實踐與推進的結果。香港要成為世界級的特大型都市,並迅速超過目前與香港同等類型的新加坡等世界次一級的國際化大都市,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而深港一體化以及香港與深圳、廣州等共同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要想達到上述目的只是一步之遙。

 香港規劃署曾經於2001年間就深港之間2800公頃邊境禁區的未來發展向公眾諮詢,並將完成包括邊境禁區開發在內的「2030年規劃與遠景策略」的分析。香港規劃署預測,2030年後香港人口將增至900萬,流動人口可能達到31.5萬人,其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港人北上工作,深港邊界地區的置業需求將急劇增加。2800公頃禁區一旦開發,深港將開始真正對接。事情的進展遠遠突破了原有的概念性規劃,僅僅五年之後,2006年9月7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香港邊境禁區現有的總面積2800公頃縮減至800公頃,面積縮小達七成;不久,香港又於2008年1月11日公佈,決定將香港與深圳間邊境禁區的覆蓋範圍,再次大幅減至約400公頃,香港與深圳在一些地方僅一步之遙,由此而大大推進了深港銜接的速度和力度。

 香港特首曾蔭權審時度勢,於2007年2月1日在其參選行政長官的《我的競選政綱》中,明確提出「與深圳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建設世界級都會」,要求「建立雙方緊密合作關係,尤其是在科技及金融方面」,希望「協調兩地基建的興建和使用,發揮最大協同效益」。

 這一綱領不僅深受世人注目,而且得到了深圳市市長許宗衡的熱烈回應。3月25日,在深圳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對曾蔭權所提出的構想給予了熱烈回應:「這是深圳長期以來的強烈願望,在相關的研究報告,包括政府的非正式文件中,深圳早就表達出了這樣的願望」,「真誠希望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實現這一目標」。

 2007年10月10日,香港特首曾蔭權發表第三屆特區政府的第一份施政報告,表明將在任內推動10項重大基建工程上馬,其中在跨界基建方面的合作有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港深空港合作、港深共同開發河套等等。並且特別強調:我在選舉政綱中提出港深共建大都會,深化港深合作的承諾,深圳方面對此做出積極回應。我們雙方都認同這個目標,並初步就此交換意見,現階段我們正就機場協作和河套開發進行商談。可見香港在為有效應對全球化、並在國家發展整體格局中找到最恰當的角色定位邁出了新的步伐。

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真正組織單位

 特大型國際化城市也是國家經濟發展需要與水到渠成的結果。中國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舉世矚目,中國需要在世界市場上更多的競爭力和制訂規則的話語權,中國需要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國家代表隊,中國更需要建立國家代表隊的戰略規劃和制度安排。

 正如著有《創新階級》一書的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撰文指出的那樣:「新的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的真正組織單位,他們產生大部分的財富,吸引大多數的人才,佔有最大份額的創新。」佛羅里達特地和地理學家合作,以衛星觀測夜間城市燈光,並驚異地發現地球上目前夜間燈光最亮的地方之一就是中國華南地區的香港和深圳,並且斷言這是一個新的特大城市將要出現的先兆,他甚至給了燈光連成一片的兩個城市取了一個名字叫「香圳」!(文匯論壇)